裁缝逗早夏,点画守初晨。
绡纨既妍媚,脂粉亦香新。
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
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
含娇起斜盻,敛笑动微嚬。
献珰依洛浦,怀佩似江滨。
须待恩光接,中夜奉衣巾。
裁缝逗早夏,点画守初晨。
绡纨既妍媚,脂粉亦香新。
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
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
含娇起斜盻,敛笑动微嚬。
献珰依洛浦,怀佩似江滨。
须待恩光接,中夜奉衣巾。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前夕人们准备过节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从服饰、装饰、食品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端午节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裁缝逗早夏,点画守初晨”,开篇即以“逗”、“守”二字生动地描绘了裁缝们在夏日清晨忙碌的身影,他们精心裁剪、绘制,为端午节的到来做着准备。接着,“绡纨既妍媚,脂粉亦香新”,通过绡纨(轻薄的丝织品)和脂粉的使用,展现了人们对于节日装扮的重视与讲究,同时也暗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端午节的特殊意义,通过“长丝”和“命缕”的象征,表达了对节日的尊重和对美好祝愿的寄托。接下来,“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通过“结芦”和“采艾”的行为,不仅体现了端午节的习俗,也巧妙地将传统与文化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描绘了人们在端午节前采摘鲜花、擦拭露水的情景,通过“竞鲜彩”和“染芳津”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生机。最后,“含娇起斜盻,敛笑动微嚬”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准备节日时的喜悦与期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节日的深情期待。
“献珰依洛浦,怀佩似江滨”则通过“献珰”和“怀佩”的行为,进一步深化了端午节的文化意蕴,表达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须待恩光接,中夜奉衣巾”则以一种谦逊而虔诚的态度,表达了对节日祝福的期待和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端午节前人们的忙碌与期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敬仰,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文化深度的佳作。
余颇喜自制曲。
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与鸥为客。
绿野留吟屐。
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
一亭寂寞。
烟外带愁横,荷苒苒,展凉云,横卧虹千尺。
才因老尽,秀句君休觅。
万绿正迷人,更愁入、山阳夜笛。
百年心事,惟有玉阑知,吟未了,放船回,月下空相忆。
青青官柳,飞过双双燕。
楼上对春寒,卷珠帘、瞥然一见。
如今春去,香絮乱因风,沾径草,惹墙花,一一教谁管。
阳关去也,方表人肠断。
几度拂行轩,念衣冠、尊前易散。
翠眉织锦,红叶浪题诗。
烟渡口,水亭边,长是心先乱。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