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见世间事,削头披佛衣。
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天与出家肠,一食斋不饥。
麻履踏雪路,与马不肯骑。
嫌我身腥膻,似我见戎夷。
彼此见会异,对面成别离。
我师文宣王,立教垂书诗。
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
两教大体同,无处辨是非。
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
怕见世间事,削头披佛衣。
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天与出家肠,一食斋不饥。
麻履踏雪路,与马不肯骑。
嫌我身腥膻,似我见戎夷。
彼此见会异,对面成别离。
我师文宣王,立教垂书诗。
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
两教大体同,无处辨是非。
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幼的沙弥(佛教中的初学僧人)与世俗事务保持距离,选择了出家修行的生活。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态度,以及对两种不同信仰教育(佛教和儒家)的包容性。
"怕见世间事,削头披佛衣" 表明沙弥因为害怕世俗纷争而选择出家,剃去头发穿上佛教僧人的袈裟。"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显示尽管年龄尚幼,但他对佛法已有所了解,能够像老师那样理解和阐释。
诗中还提到沙弥的生活方式,如"天与出家肠,一食斋不饥" 描述他的简单饮食,不为物欲所困;"麻履踏雪路,与马不肯骑" 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尊重和不愿伤害任何生灵的态度。
在后半部分,诗人赞扬沙弥的心性与教育,"我师文宣王,立教垂书诗。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 强调了沙弥所受的教育是建立在宽厚仁爱之上的,这种心态使他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慈悲为怀。
最后,"两教大体同,无处辨是非。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 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与儒家教育的认同,以及对不同信仰之间和谐共存的期望,不应因为外在的差异而导致误解和隔阂。
整首诗通过对沙弥生活和心性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超越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