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觞黄菊终非鸩,在眼青山殊有情。
好是晋家天地阔,此时何处著先生。
泛觞黄菊终非鸩,在眼青山殊有情。
好是晋家天地阔,此时何处著先生。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陶渊明采菊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情感投射。
首句“泛觞黄菊终非鸩”,以“泛觞”这一传统习俗引入,暗喻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欣赏,将黄菊比作美酒,寓意着在自然中寻得心灵的慰藉,而非世俗的诱惑。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既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也暗示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次句“在眼青山殊有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目光转向了眼前的青山,赋予其“有情”的特质。这里的“有情”不仅指山川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厚情感和生命哲思。诗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脉动与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表面的视觉感受,深入到了心灵深处。
第三句“好是晋家天地阔”,通过对比晋代的广阔天地,强调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代,对于诗人而言,晋代的天地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最后一句“此时何处著先生”,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存在位置的思考。在这样的美好情境下,诗人似乎在问自己,是否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是否能够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找到心灵的归宿。这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追问,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陶渊明采菊的画面,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妻孥昔居城,我淹江上庐。
妻孥来江上,我去城北居。
城北何所事,二生喜从余。
既爱童子真,且得人事疏。
长夏北窗竹,风吹几上书。
坐看墙外帆,树中去徐徐。
中情苟无系,触物皆有余。
今兹对佳节,秋风秋月初。
香稻感我鼻,归食江上鱼。
小女解思父,一见当何如。
吾族在宋代,轮翮称名门。
颇执仕韩节,终元无显人。
大明既中天,稍稍登缙绅。
迨兹三百年,奕叶被国恩。
小子最不才,暮忝观国宾。
迨兹祚中绝,空伤嫠妇魂。
五人下农禄,四叶太平民。
祈死非吾分,偷生愧此身。
悠悠盖棺意,欲与楚龚论。
郝之玺,今已矣。
忆君弃我已三年,一棺裹骨黄泉里。
我欲呼君君不起,惨柏悲松声聃耳。
几茎瘦草不成丛,是我频来泪浇死。
亡者不生,生者必亡。前后差期,鬼路茫茫。
譬如作客,指此为乡。客倦归来,晚聚一堂。
君如有约君莫忘,我谨待君蝴蝶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