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
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
羽骑将过持袂拂,香车欲度捲帘行。
汉家曾草巡游赋,何似今来应圣明。
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
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
羽骑将过持袂拂,香车欲度捲帘行。
汉家曾草巡游赋,何似今来应圣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盛世景象,展示了作者对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赞美之情。诗的前两句“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直接点出了皇帝的威仪和长安(唐代都城)的繁华。翠辇指的是皇帝的车驾,红旗象征着权力与尊贵,而长杨、鄠杜则是长安城附近著名的地方,此处提及它们,是为了强调这片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显赫一方。
紧接着,“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无以复加的情感。这里的“云山”指的是长安周边的山峦,它们在诗人的眼中每一处都是美的典范;而“竹树萧萧”则描绘了一幅秋风吹过时竹叶沙沙作响的景象,最后,“画不成”意味着这些自然之美是无法通过画笔完全捕捉到的。
接下来的两句“羽骑将过持袂拊,香车欲度卷帘行”则转向了人文景观。这里的“羽骑”指的是仪仗队伍,“持袂拊”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仪仗队伍通过街道时的情景;而“香车欲度卷帘行”则是对皇帝出行时车驾经过街道,人们纷纷卷起窗前悬挂的帘幕,以示尊敬和好奇的心情。
最后两句“汉家曾草巡游赋,何似今来应圣明”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对比的思考。这里提及的是古代的巡狩之行,而现在则是皇帝出行时的盛况。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当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环境的肯定,也体现了对“应圣明”即符合圣明皇帝旨意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精美描绘,展现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国家画卷,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高度肯定。
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羁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初程风信好,回望失津楼。
日带潮声晚,烟含楚色秋。
戍旗当远客,岛树转惊鸥。
此去非名利,孤帆任白头。
云根禅客居,皆说旧无庐。
松日明金像,山风向木鱼。
依栖应不阻,名利本来疏。
纵有人相问,林间懒拆书。
高鸦隔谷见,路转寺西门。
塔影荫泉脉,山苗侵烧痕。
钟疏含杳霭,閤迥亘黄昏。
更待他僧到,长如前信存。
高燕飞何捷,啄害恣群雏。
人岂玩其暴,华轩容尔居。
强欺自天禀,刚吐信吾徒。
乃知不平者,矫世道终孤。
阳和含煦润,卉木竞纷华。
当为众所悦,私已汝何夸。
北里秘秾艳,东园锁名花。
豪夺乃常理,笑君徒咄嗟。
宿雨川原霁,凭高景物新。
陂痕侵牧马,云影带耕人。
十年深隐地,一雨太平心。
匣涩休看剑,窗明复上琴。
明时那弃置,多病自迟留。
疏磬和吟断,残灯照卧幽。
衰鬓闲生少,丹梯望觉危。
松须依石长,鹤不傍人卑。
落叶频惊鹿,连峰欲映雕。
此生诗病苦,此病更萧条。
旅思又惊夏,庭前长小松。
远峰生贵气,残月敛衰容。
林鸟频窥静,家人亦笑慵。
旧居留稳枕,归卧听秋钟。
华宇知难保,烧来又却修。
只应巢燕惜,未必主人留。
幽鸟穿篱去,邻翁采药回。
云从潭底出,花向佛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