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老林泉,冥心便是禅。
讲时开院去,斋后下帘眠。
镜朗灯分焰,香销印绝烟。
真乘不可到,云尽月明天。
何必老林泉,冥心便是禅。
讲时开院去,斋后下帘眠。
镜朗灯分焰,香销印绝烟。
真乘不可到,云尽月明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寺庙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禅修生活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达到心灵净化与精神自在的向往。
“何必老林泉,冥心便是禅。”这两句表明了诗人认为不需要到远古的深山流泉之地,也能通过内心的宁静和专注来达到禅定的境界。这里的“冥心”指的是内心的宁静与集中。
“讲时开院去,斋后下帘眠。”诗人在这两句中描绘了僧众日常生活的情景,即在进行佛法讲授时开放寺院大门,而饭食(斋)后便拉下窗帘休息。这不仅展示了寺庙的清净与平和,也反映了僧侣们严格遵守的日常规律。
“镜朗灯分焰,香销印绝烟。”这两句则通过对物品状态的描写来传递禅房内外的宁静。明亮的镜面、微弱的灯光以及燃尽而无余烟的香炉,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心灵的澄清。
“真乘不可到,云尽月明天。”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达到精神境界的深刻领悟,即通过禅修可以超越尘世,但这种境界难以用语言描述,只能在云散月明时,那种不言而喻的宁静中体会到。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寻求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唐代僧侣们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与实践。
琢鍊堆,何奇哉,平地涌出青崔嵬。
乔木一簇翠阴合,閧市咫尺无纤埃。
缁客吟登最高处,琢辞鍊意肝胆摧。
蝉与吟声两宛转,鹤随舞袖相盘回。
当此时也如耄如倪,饥不索饭碗,渴不求茗杯。
倚松坐石无次第,蹋碎半亩青青苔。
划然一得如醉醒,凉风飒飒怀抱开。
天葩笔底动光怪,珊瑚出水珠含胎。
吾闻古来苦吟者,贯休齐己名相侪。
后生崛起会陵轹,岂独二子称奇才,呜呼岂独二子称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