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竿钓月不惊鸥,神在层霄影在舟。
有客错将渔父唤,数声长啸洞庭秋。
半竿钓月不惊鸥,神在层霄影在舟。
有客错将渔父唤,数声长啸洞庭秋。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钓鱼图景。诗人以“半竿钓月不惊鸥”开篇,巧妙地运用了“半竿”与“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富有诗意的氛围。月光洒在半截鱼竿上,与水中倒映的月影相辉映,而“不惊鸥”则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和谐与宁静,鸥鸟在月光下悠然自得,与垂钓者和谐共处。
接着,“神在层霄影在舟”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更深远之处。这里的“层霄”不仅指天空之高远,也暗含着心灵的升华之意。诗人通过“影在舟”这一细节,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世界的联系起来,暗示着钓鱼者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有客错将渔父唤,数声长啸洞庭秋”则是对钓鱼者形象的生动刻画。一个“错将渔父唤”既体现了钓鱼者的隐逸之风,又暗示了外界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解或误解。而“数声长啸洞庭秋”则以洞庭湖的秋色为背景,通过长啸之声,展现了钓鱼者内心的自由与豁达,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钓鱼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内心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的向往。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是清代文人诗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谁唤天公醉。叹人间、遍遭白眼,鬼犹如此。
骇绝玉棺还未下,争说巫阳行矣。
欲铲尽、穷途名字。
便是王嘉偿债异,问去来、何与痴儿事。
此间乐,恐非是。年来我亦工逃死。
正通天、赤章奏醮,绯衣休至。
君本灵芝宫里客,隔水犹呼时未。
算暂让、仙家十赍。
忽地秋风回服鸟,再从头料理千秋计。
书到日,为予起。
十载梦扬州,少年心、鹤背广陵烟月。
十载走京华,尘土面、驴背灞桥风雪。
萍踪絮迹,黯然又作销魂别。离情怎说。
伤千里行人,阳关呜咽。
追思曩日忘形,今日骊歌,明日车辙。
西北有高楼,东南望、惟见暮云明灭。
孤鸿落处,天涯莫便音书绝。海田熟阅。
看寄到新诗,幽深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