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真重镇仗偏裨,未分危城布敌旗。
上将虎头能食肉,荒舆马革尚传尸。
天忧久抱谁遥慰?民力都颓赖急持。
惭愧杜陵无善策,剪灯茅屋独吟诗。
岂真重镇仗偏裨,未分危城布敌旗。
上将虎头能食肉,荒舆马革尚传尸。
天忧久抱谁遥慰?民力都颓赖急持。
惭愧杜陵无善策,剪灯茅屋独吟诗。
这首诗《漫与四章(其四)》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军事策略以及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首联“岂真重镇仗偏裨,未分危城布敌旗”以反问开篇,质疑是否真的需要依靠副将的力量来守护重镇,暗示了对当前军事部署和战略决策的担忧。接着“上将虎头能食肉,荒舆马革尚传尸”两句运用典故,赞扬英勇的将领如同猛虎般勇猛,即使战死沙场,也留下英名流传后世,同时也暗含对当前局势下将领表现的期待。
颈联“天忧久抱谁遥慰?民力都颓赖急持”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上层决策者能否有效安抚民众、稳定局势的疑问。这里强调了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民众力量的依赖,呼吁采取紧急措施以应对危机。
尾联“惭愧杜陵无善策,剪灯茅屋独吟诗”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无法提供有效对策的自责,以及在困境中只能通过诗歌抒发情感的无奈。这里的“杜陵”借指杜甫,诗人自比杜甫,表达了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无力回天的感慨,同时通过“剪灯茅屋独吟诗”这一形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孤独而执着的创作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安危、军事策略、民生疾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