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冶父山之巅,万家烟火傍青天。
当时铸剑人何在,惟有晴岚似昔年。
独上冶父山之巅,万家烟火傍青天。
当时铸剑人何在,惟有晴岚似昔年。
这首诗《登冶父山》由清代诗人张文锐所作,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首句“独上冶父山之巅”,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与行动,诗人独自一人攀登至冶父山的最高处,营造出一种孤高独立的氛围。接着,“万家烟火傍青天”一句,以“万家烟火”描绘了山下村落的热闹景象,与山顶的宁静形成对比,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
“当时铸剑人何在”一句,巧妙地引入了冶父山的历史背景。冶父山因古代铸剑而闻名,此处暗含着对过往辉煌岁月的追忆与怀念。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铸剑人已不在,只有“惟有晴岚似昔年”,表明尽管人事已非,但山间的云雾却依旧如往昔般轻盈飘渺,象征着自然永恒不变的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通籍三公后,监州五岭深。
欲知明主意,将慰远人心。
岁计多藏药,舟行不废琴。
归书清白最,宁问橐中金。
世德践甲科,青紫信可拾。
故乡特荣辉,高门复树立。
馀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
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
又得贤大夫,坐堂恩信敷。
春风为君来,绿波满平湖。
乘兴访隐沦,今逢贺老无。
文藻凌云处,定喜江山助。
未能同仙舟,离樽少留驻。
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高压郡西城,观风不浪名。
山川千里色,语笑万家声。
碧寺烟中静,红桥柳际明。
登临岂刘白,满目见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