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壈如公莫怨天,谪居端是坐无毡。
时来要自有归路,客散不妨频醉眠。
云气久能浮蜃屋,雨声殊未透龟田。
回思风雪围炉夜,何处联裘拥木绵。
坎壈如公莫怨天,谪居端是坐无毡。
时来要自有归路,客散不妨频醉眠。
云气久能浮蜃屋,雨声殊未透龟田。
回思风雪围炉夜,何处联裘拥木绵。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元干所作,名为《和杨聪父闻雨书怀》。诗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淡定从容的心态。
"坎壈如公莫怨天,谪居端是坐无毡。"
这里借用古代圣人坎壈(孔子)的故事,表达了面对困境不怨天命的豁达心境。"谪居端是坐无毡"则显示了诗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便是在简陋的居所也能够安之若素。
"时来要自有归路,客散不妨频醉眠。"
这两句传达了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无论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人生的变迁,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归宿。在客居他乡、朋友离散的情况下,诗人提倡享受当下的平静与安宁。
"云气久能浮蜃屋,雨声殊未透龟田。"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云雾缭绕如同能够托举屋宇,雨声虽然细微但却未能穿透坚固的屋顶("龟田"),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远离尘嚣的氛围。
"回思风雪围炉夜,何处联裘拥木绵。"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在那个风雪交加、围坐于炉边的夜晚里,他与朋友们共享温暖,与之对应的是目前孤身一人的境况,只能用厚重的裘衣拥抱着木绵来取暖,这也是诗人内心渴望友情温暖的一种体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孤独与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千里向巴东,青山不可穷。
峡猿初入听,蛮语未全通。
暮雪思梁国,朝云识楚宫。
吏人迎拜处,嘶马入丹枫。
持归霄汉青绫被,去看吴都白马潮。
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鱼穿杨柳誇鲸脍,人采芙蓉学细腰。
家有三槐为太守,弟兄谁似李文饶。
六月御沟驰道间,青槐花上夏云山。
退朝侧帽惊时晚,近树闻香暗咏闲。
新雨贾生车喜出,旧年潘岳鬓添斑。
老惭太学无经术,空饱齑盐强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