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元非说,传心岂得哗。
三更亲受法,五叶自开花。
虽遇夺衣岭,终摇度橹牙。
要知观自在,不异鸠盘茶。
见性元非说,传心岂得哗。
三更亲受法,五叶自开花。
虽遇夺衣岭,终摇度橹牙。
要知观自在,不异鸠盘茶。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许及之的作品,名为《又再和转庵且置诗话聊答说禅之什》。诗中蕴含了深刻的禅理与哲思。
“见性元非说”,开篇即点明了禅宗的核心理念——见性,即认识到本心或真我,并非通过言语所能完全表达或解释的。“传心岂得哗”,进一步强调了心传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教诲不应只是口头的喧哗,而是需要内心的感悟与理解。
“三更亲受法”,描述了修行者在深夜静心接受佛法的情景,象征着深入内心、寻求真理的过程。“五叶自开花”,则以自然界的景象比喻,暗示了修行者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会达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
“虽遇夺衣岭”,借用地理上的艰难险阻,象征修行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挑战。“终摇度橹牙”,则以航海中的动作,比喻在克服困难后,内心获得的坚定与力量。
最后,“要知观自在,不异鸠盘茶”,总结全诗,表达了禅宗追求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如同品饮鸠盘茶一般,能让人在品味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整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泉石膏盲,尘土驱驰,还家鬓霜。
想吟边茗碗,清风习习,醉中琴操,流水洋洋。
口不雌黄,眼无青白,凫鹤从教自短长。
闲居好,有溪篷钓具,林馆书床。
春风宾主壶觞。
坐慈竹轩中挹翠香。
尽剧谈千古,神游混沌,高歌一曲,兴在沧浪。
老我牛衣,怀人马帐,谁似彭宣到后堂。
都传语,问鱼书久绝,兔颖何忙。
鸡犬相闻,溪山如画,梅花只在前村。
逍遥杖屦,不过翟公门。
前度春风已老,对芳草、还忆王孙。
长安市,看花人去,车马正争喧。
向来东海上,水南水北,如石如温。
念鸥冷诗盟,何日重论。
老我蓬蒿三径,开怀抱、赖有琴尊。
公知否,萧斋雨漏,四壁篆书痕。
梅花折去一枝春。
人在太湖滨。
天生襟度容江海,每开尊、坐客如云。
此日醉逢蓬矢,吾儿应吐花茵。
湖光山色净无尘。
鱼鸟总情亲。
姑苏台上遥相望,见湖山、如见伊人。
绿发年华全盛,白眉声誉方新。
借问黄花,过了重阳,如何始开。
为客中陶令,逢他初度,尊前杜举,要我相陪。
十日秋香,百年晚景,一笑今朝酒莫推。
风光好,正凉生沆瀣,净洗氛埃。
胸中华岳崔嵬。
下笔处、长江滚滚来。
且折花簪帽,剧谈清事,引杯看剑,聊适幽怀。
健翮低云,修鳞蹭蹬,人道公非百里才。
还知否,那黄河清也,白日悠哉。
唤常娥白兔下蟾宫,玉杵捣玄霜。
自焚兰古鼎,心融灵素,默契歧黄。
不假残膏剩馥,时俗共传方。
用我上池水,遍洗膏肓。
家住六龙城里,有旧家风月,三径苍*。
更一林、新栽红杏暖生香。
问年来、活人多少,只冁然、微笑说寻常。
谁能为,写成佳传,汗竹流芳。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
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
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
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
吟啸处,居无竹。
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
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
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