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民昏垫,哀此无告。禹乘四载,随山刊木。
吕梁太岳,底柱析城。于恒于华,于荆于衡。
乃畋于山,乃牧于谷。乃渔乃佃,于渊于陆。
我胼我胝,我思阻饥。奏庶鲜食,惟下民之宜。
下民昏垫,哀此无告。禹乘四载,随山刊木。
吕梁太岳,底柱析城。于恒于华,于荆于衡。
乃畋于山,乃牧于谷。乃渔乃佃,于渊于陆。
我胼我胝,我思阻饥。奏庶鲜食,惟下民之宜。
这首诗描绘了大禹治水时的艰辛与决心,以及他对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通过“下民昏垫,哀此无告”开篇,诗人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他们生活在洪水泛滥之中,无人求助。接着,“禹乘四载,随山刊木”描述了大禹不畏艰难,四处奔波,砍伐树木以疏导洪水的情景。随后,列举了一系列山名,如吕梁、太岳、底柱、析城、恒山、华山、荆山和衡山,展现了大禹治水所涉及的广阔地域。
“乃畋于山,乃牧于谷。乃渔乃佃,于渊于陆。”这一句则描绘了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时,还指导百姓如何在山林中狩猎,在山谷中放牧,在水中捕鱼,在陆地上耕种,体现了他全面而细致的治水策略。最后,“我胼我胝,我思阻饥。奏庶鲜食,惟下民之宜。”表达了大禹为了民众的温饱,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最终使得百姓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整首诗通过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叙述,不仅赞扬了他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古代诗人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于劳动人民智慧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云荒古汊,写愁漪、黯澹一奁秋镜。
棹入芦花明似雪,人坐萧萧寒影。
残叶敲镫,凉枝过笛,霜意添疏鬓。
蘋洲按谱,玉丝风外凄紧。
当日画阁徵歌,旗亭贳酒,冶习消除尽。
小艇招鸥烟水曲,古调而今谁听。
蒲绿裁帆,荷青制笠,结屋成渔隐。
新知最好,浮家有约同订。
翠碧苍崖,谁散却、夜珠千斛。
凝望处,素涛如练,乱飞寒玉。
尘世百年肠欲洗,空山六月肌生粟。
甚天台,华顶石梁奇,人闲独。樵唱断,松风续。
猿啸罢,琴声促。恍银虬出海,搅翻林谷。
老树阴阴临槛冷,飞花点点随流曲。
更须携、茶灶酒瓢来,和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