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冯敬通,晚节极穷困。
岂不尝专城,肥遁故无闷。
如何彼江生,赋此以为恨。
政坐不能隐,揣谓意有怨。
与世一不合,心迹当两远。
岂容近市朝,尚与俗物溷。
昔在冯敬通,晚节极穷困。
岂不尝专城,肥遁故无闷。
如何彼江生,赋此以为恨。
政坐不能隐,揣谓意有怨。
与世一不合,心迹当两远。
岂容近市朝,尚与俗物溷。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拟咏贫士七首(其四)》。诗中通过对昔日冯敬通晚年境遇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物质困顿和精神孤独的感慨。
“昔在冯敬通,晚节极穷困。”开篇即点明冯敬通晚年的贫困境况,这里的“昔在”表达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过往辉煌与现实颓废之间落差的感慨。
“岂不尝专城,肥遁故无闷。”此句中,“尝专城”指的是曾经享有专城之富,而“肥遁”则是形容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于过去荣华与现在贫困之间的反差感。
“如何彼江生,赋此以为恨。”“彼江生”很可能指的是另一个诗人或是诗中的虚构人物,这里诗人借用他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不满和怨恨。通过“为此”二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投入之深。
“政坐不能隐,揣谓意有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中无法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无奈,以及因为这种无奈而产生的内心怨恨。这里的“政”字可能指的是时政或社会环境。
“与世一不合,心迹当两远。”此句强调了诗人与世俗之间的隔阂和差异,“心迹当两远”则表明了诗人对于保持自己独立精神态度的决心。
最后,“岂容近市朝,尚与俗物溷。”这里“岂容”二字表达了一种不可能或不可接受的情绪,强调了诗人对于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拒绝。整句意味着诗人不愿意将自己放置在世俗的喧嚣和物欲之中,而是选择保持自己的独立与纯净。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境遇的无奈、对于精神独立的坚持,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
一径白云明似雪,满山红叶艳于花。
过溪买酒等闲事,只恐客来非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