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高峰绕法台,峰峰嶙峋玉莲开。
岚光拥翠猿啼遍,松盖移阴鹤唳回。
贝叶乍翻钟磬暝,金沙犹伏地炉灰。
天冠隐处多奇绝,时见弥空花雨来。
四十高峰绕法台,峰峰嶙峋玉莲开。
岚光拥翠猿啼遍,松盖移阴鹤唳回。
贝叶乍翻钟磬暝,金沙犹伏地炉灰。
天冠隐处多奇绝,时见弥空花雨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昌龄所作的《题说法台》,描绘了法台四周四十座山峰的壮丽景象。首句“四十高峰绕法台”,展现了山峰众多且环绕法台的壮观气势。接下来的“峰峰嶙峋玉莲开”运用比喻,将山峰比作盛开的玉莲,形象生动。
“岚光拥翠猿啼遍,松盖移阴鹤唳回”两句,通过描绘山间的雾气、翠绿和动物的鸣叫,营造出宁静而生机盎然的氛围。猿猴的啼声和鹤鸟的唳声在松林间回荡,增添了山中的动态美。
“贝叶乍翻钟磬暝,金沙犹伏地炉灰”写的是夜晚的法台,贝叶翻动,暗示僧人诵经,钟磬声中暮色降临;金沙(可能指金色的沙粒)暗喻佛光,地炉灰则象征着禅定的静寂。
最后一句“天冠隐处多奇绝,时见弥空花雨来”以“天冠”代指高耸入云的山巅,表达其神秘与奇特,而“花雨”则象征着佛法的普降,给整幅画面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法台周边的自然风光和禅修氛围,展现出一种宁静、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山中世界。
君不见长松山中有真隐,霞结幽栖云径暝。
我欲寻之不可见,丹青忽得仙人影。
紫髯玄眉鬓绿毛,颜如丹渥骨格高。
神姿自与俗人异,青兰佩照芙蓉袍。
牙签玉轴付儿孙,丹诀青囊理怀抱。
兴来孤往仍独还,布袜青鞋遍酉夘。
间采蓬莱芝,更拾瑶池草。
石床明月梦羲皇,笑指尘区容易老。
我亦住白云,托身武夷岛。
偶来尘市伤枯槁,愿与仙人探鸿宝。
仙人在何处,胡麻酒熟春风醉。
感像发长歌,我向山中去。
男儿不成名,老当死蓬蒿。
一朝被遇风云起,躐登卿相如鸿毛。
仆也江湖沦落士,抱关窃伏长安市。
蔡泽甘为憔悴人,穰侯却忌纵横子。
青云之客谁相亲,九牛一毛何足齿。
荆南吴公才绝伦,念我盐车蹭蹬身。
春花秋月常邀致,剖玉倾金不厌频。
十月西行肃行李,为购宛驹报天子。
锦节朝驰马服山,金笳夜渡黎阳水。
故人为郡在滏城,千骑双旌来送迎。
推毂无人思魏尚,停骖今日挹侯嬴。
劳劳下马倾尊处,须忆青藜卧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