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
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
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
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
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
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是一首禅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对修行与悟道的独特见解。
“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这是描绘修行者在静坐中寻求佛法,但往往发现即使按照佛法去做,也会陷入种种矛盾和困惑。这里体现了禅宗对于传统佛教仪式和教义的批判态度,认为单纯的遵循形式并不能达到解脱。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这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式、直接体验的修行方法。修行者需要放下对佛法的执着,不带有任何目的和预设去实践,最终才能找到回归本真的道路。
“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禅宗关于无欲无求、不起心念的修行理念。三界指的是天界、人界和地狱,即整个轮回世界。没有任何追求,就能超脱这个轮回;一旦有所思维,就是迷失自己,陷入愚痴。
“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最后两句强调了寻找佛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礼节或依赖,而是在于个人内心的觉悟。这里借用“丈夫”来比喻真正有勇气和智慧去追求解脱的人,这种人不是仅仅依赖他人的教导,而是自己勇敢地探索、实践并获得自由。
整首诗偈通过对修行过程的描述,传达了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内心觉悟和超越形式的思想精髓。
长绳罥竿高百尺,杨花雪落城南陌。
美人冉冉化行云,细縠轻纨望空掷。
冶袖双开舒锦臂,婆娑往来若平地。
盘中小试飞燕舞,楼上惊看绿珠坠。
回眸顾盼无限情,空里忽闻环佩声。
天风吹入碧云去,始觉仙骨珊珊轻。
轻躯上下无断续,舞罢腰肢新结束。
燕钗堕地悄无声,背立当窗鬓云绿。
抱得秦筝写春怨,歌唇宛转《吴趋曲》。
吴歌楚舞绝可怜,谁家笑掷珊瑚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