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熟梅初黄,淮北雨冷川涨长。
人言日发二三尺,盐船衔尾还两塘。
故园大水年年汹,昔日儿童那知恐。
夜半官河浸入庭,起抱花盆垫书笼。
江南雨熟梅初黄,淮北雨冷川涨长。
人言日发二三尺,盐船衔尾还两塘。
故园大水年年汹,昔日儿童那知恐。
夜半官河浸入庭,起抱花盆垫书笼。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与淮北四月雨季的不同景象,以及诗人对故乡洪水频发的感慨。首句“江南雨熟梅初黄”,以江南梅雨季节为背景,点明了时节特征,梅子成熟,预示着雨水丰沛。接着“淮北雨冷川涨长”对比描绘淮北地区,雨水虽冷但同样使得河流水位上涨,展现了南北气候差异。
“人言日发二三尺”,描述的是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日积月累,地面积水逐渐增高。“盐船衔尾还两塘”,则通过盐船的形象,形象地表现了雨水带来的积水现象,船只在水中排成一列,仿佛回到了两个水塘,生动地描绘了水势之盛。
后两句“故园大水年年汹,昔日儿童那知恐”,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洪水频发的深切忧虑和感慨。故乡年年洪水汹涌,而当年的孩童们或许未曾经历过这样的恐惧,暗示了洪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
最后一句“夜半官河浸入庭,起抱花盆垫书笼”,则是诗人深夜所见情景的描写。官河(官方管理的河流)水位上涨,甚至淹进了庭院,诗人起身抱起花盆,用以防止雨水浸泡到室内,同时将书笼垫高,保护书籍不受水害。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和应对措施,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对家园安全的担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对家乡命运的深深忧虑,具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历阳望姑熟,抚掌衣带隔。
却瞻天门山,落日一双碧。
不如云中鸟,自在鼓两翼。
冠裳漫羁绁,发绿今已白。
功名随浮烟,所得乃禄食。
天兵下安南,獠穴须灭迹。
腾山吼豺虎,跨海轰霹雳。
杀气暗南溟,万古一洗涤。
借令伏波在,缩手定叹息。
男儿逢此时,弗往荷矛戟。
胡为守文法,铢铢较朝夕。
终当解官去,大舰挂长席。
乘风捲云涛,载月奏玉笛。
不作凌烟人,犹为钓鳌客。
谁能对乡关,跬步归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