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何必在山岩,境界全归指顾间。
能把轩裳为外物,便应风月胜酡颜。
地连紫禁千重邃,石绕清泉五色斑。
从此梦魂犹可到,定知衰废不容攀。
隐居何必在山岩,境界全归指顾间。
能把轩裳为外物,便应风月胜酡颜。
地连紫禁千重邃,石绕清泉五色斑。
从此梦魂犹可到,定知衰废不容攀。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名为《次韵题隐居岩》。诗中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首句“隐居何必在山岩”,直接点明了隐居并非一定要远离尘嚣,而是心灵的归宿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关键在于个人的心境。接下来,“境界全归指顾间”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观点,指出真正的境界并非外界的高山深谷,而是在于个人内心的把握与领悟。
“能把轩裳为外物,便应风月胜酡颜”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淡泊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轩裳指的是官服和车马,象征着世俗的权力和地位。诗人认为,如果能将这些外在的物质视为身外之物,那么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美好,便足以超越一切世俗的享乐。
“地连紫禁千重邃,石绕清泉五色斑”描绘了一幅隐居之地的美丽景象,紫禁代表皇宫,这里用以象征隐居之所的深邃与神秘;清泉五色斑则展现了自然界的多彩与生机。这样的环境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最后,“从此梦魂犹可到,定知衰废不容攀”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即使在梦中,也能到达这片心灵的净土,而真正的衰败与束缚,是无法阻挡一个人追求内心自由的脚步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背庭缘恐花羞坠。
心事遥山里。
小帘愁卷月笼明。
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人睡。
梦和新月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
紫骝嘶冻草,晓云锁、岫眉颦。
正蕙雪初销,松腰玉瘦,憔悴真真。
轻藜渐穿险磴,步荒苔、犹认瘗花痕。
千古兴亡旧恨,半丘残日孤云。
开尊。
重吊吴魂。
岚翠冷、洗微醺。
问几曾夜宿,月明起看,剑水星纹。
登临总成去客,更软红、先有探芳人。
回首沧波故苑,落梅烟雨黄昏。
步层丘翠莽,□□处、更春寒。
渐晚色催阴,风花弄雨,愁起阑干。
惊翰。
带云去杳,任红尘、一片落人间。
青冢麒麟有恨,卧听箫鼓游山。
年年。
叶外花前。
腰艳楚、鬓成潘。
叹宝奁瘗久,青萍共化,裂石空磐。
尘缘。
酒沾粉污,问何人、从此濯清泉。
一笑掀髯付与,寒松瘦倚苍峦。
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
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
愁侵。
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
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
离音。
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
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
沾襟。
四弦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
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