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烽火近关秋,马耳山前小队游。
面缚胡儿称可汗,却教擎剑导鸣驺。
三时烽火近关秋,马耳山前小队游。
面缚胡儿称可汗,却教擎剑导鸣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紧张与戏剧性的边塞场景。首句“三时烽火近关秋”以烽火连天、秋风萧瑟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边境危机四伏的氛围。接着,“马耳山前小队游”则将视角转向了马耳山,暗示着一场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或探险。
“面缚胡儿称可汗”一句,形象地刻画了敌方首领被俘后的屈辱形象,同时也预示着战争的胜利。这里的“面缚”即双手反绑于背后,是古代战败者的一种投降姿态。“却教擎剑导鸣驺”则描述了胜利者的威严,手持宝剑,引导着随从,显示出胜利者的骄傲与自豪。
整首诗通过对比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荣耀,同时也蕴含了对和平的渴望。黄衷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烟四起的时代,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