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火不飞处,便如仙洞源。
载秧交野艇,卖笋到僧门。
潮水河分港,南风雨暗村。
家山百里外,回首已黄昏。
劫火不飞处,便如仙洞源。
载秧交野艇,卖笋到僧门。
潮水河分港,南风雨暗村。
家山百里外,回首已黄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弟弟在三月晦日一同前往宝幢寺悼念刑部伯,途中经过茅山泊并停靠东林寺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乡村风貌。
"劫火不飞处"暗示了经历过灾难后宁静的景象,可能暗指世事变迁,但此处仍保持着一份超脱或祥和。"便如仙洞源"则形容眼前环境仿佛仙境,清幽而远离尘嚣。
"载秧交野艇,卖笋到僧门"两句生动展现了农耕生活和佛教寺庙的交融,体现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信仰。"潮水河分港,南风雨暗村"进一步描绘了水路交通和天气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中略带凄凉的氛围。
最后两句"家山百里外,回首已黄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时间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回望来时路,不禁让人感到旅途的漫长和人生的短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通过描绘旅途所见,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此都号文士,浮躁多不实。
盛名如赖襄,语助未究悉。
黎公昔在兹,求士惟恐失。
芝山岁再会,赋咏积篇帙。
求其粗可者,百十未得一。
善吾有长尾,后起实美质。
吟诗辄晓意,作字且秀洁。
墨江望之夜,烟水上满月。
管弦喧我醉,诘论忘笔舌。
如渠齿方稚,才气已奔轶。
前贤那足畏,好自奋今日。
归来得惆怅,嗜此诚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