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无分,怎宽顽身世,也感郎当。
何物纤儿曾一掷,帝鸿年历难详。
眼早鸲枯,尾真龙断,怪事等南唐。
瓦全多矣,让他高踞文房。
还怕春社抛堶,秋闺压线,珍护比香姜。
完本初心残亦数,总留神骨坚方。
角折都忘,舌存偏喜,终古石交长。
我生为命,百年休报田荒。
补天无分,怎宽顽身世,也感郎当。
何物纤儿曾一掷,帝鸿年历难详。
眼早鸲枯,尾真龙断,怪事等南唐。
瓦全多矣,让他高踞文房。
还怕春社抛堶,秋闺压线,珍护比香姜。
完本初心残亦数,总留神骨坚方。
角折都忘,舌存偏喜,终古石交长。
我生为命,百年休报田荒。
这首《百字谣·咏破砚》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块破砚的命运与价值。诗人章钰通过这首词,不仅赞美了砚台的实用价值,更赋予其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开篇“补天无分,怎宽顽身世”,以“补天”典故起笔,暗喻砚台虽不能补天,却能承载书写之责,宽慰着平凡的身世。接下来“何物纤儿曾一掷,帝鸿年历难详”,以“纤儿”轻掷之物对比砚台的久远历史,暗示砚台虽小,却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流转。
“眼早鸲枯,尾真龙断”两句,生动描绘了砚台的残缺之美,仿佛是时间的痕迹,更是历史的见证。接着“瓦全多矣,让他高踞文房”,表达了对完整事物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残缺之物的独特价值,它们在文房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还怕春社抛堶,秋闺压线,珍护比香姜”,进一步阐述了砚台在不同场合中的重要性,无论是春社的仪式还是秋闺的日常,它都被视为珍贵之物,得到妥善的保护。这里将砚台与春社的抛堶、秋闺的压线相提并论,突出了其在文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完本初心残亦数,总留神骨坚方”,这两句揭示了砚台即使残缺,其内在的精神和品质依然坚韧不屈,这正是其价值所在。最后“角折都忘,舌存偏喜,终古石交长”,表达了对砚台的赞美,即便外在形态有所缺失,但其内在的品质和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石交”)却能长久保持。
“我生为命,百年休报田荒”,结尾处诗人以自身为例,表达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时间的感慨,即使生命有限,也要珍惜每一刻,不让时光荒废。
整首词通过对一块破砚的咏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器物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时间、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爱憎情易迁,感物思郁纡。
念昔未弃捐,尝侍君子居。
烦襟一披豁,雅抱何清虚。
蹉跎怨时暮,凉德竟见疏。
飞霜皓中庭,枵然委墙隅。
的皪珠帏深,荧煌锦茵铺。
岂不怀旧恩,君心已非初。
当年纨扇谣,抱恨同区区。
翁刘异氏居同里,奕叶论交今久矣。
陇西京兆实姻连,我既识翁因识李。
巽卿自洛始迁闽,寄食僧房仍密迩。
盍簪雅好有新旧,倾盖高情无彼此。
酣歌掷剑悲群公,胡为局促荒山中。
曲肱放浪虽所乐,乐此亦知吾道穷。
自闻胡马再南牧,九州何地无兵戎。
世衰成败不以正,奸宄得意为英雄。
儒生守经昧时变,愤切气欲摩苍穹。
斯言拨弃勿复理,把酒论诗差可喜。
围炉夜语忘刻漏,吹灯晓色盈窗几。
归涂草棘萦风袍,主人谢客仆御劳。
云山怅望一回首,虎豹出穴哀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