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祸何曾忘货殖,思莼真是见几图。
天随不赴蒲轮召,一例三高安勉殊。
避祸何曾忘货殖,思莼真是见几图。
天随不赴蒲轮召,一例三高安勉殊。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三高祠》。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敬仰。
首句“避祸何曾忘货殖”,借用成语“避祸不及”,却以“何曾”反问,暗示即使在逃避祸患时,也未曾忘记追求财富,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物质与道德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次句“思莼真是见几图”,“思莼”源自《楚辞·招隐士》,表达对故乡和隐逸生活的思念。“见几图”则可能指《庄子》中的“见几而作”,意为洞察事物细微变化,适时采取行动。此句通过“思莼”与“见几图”的结合,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归隐田园、享受自然之美的渴望。
接下来,“天随不赴蒲轮召”,引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天随子,不赴官”,表达了对古代隐士如天随子般淡泊名利、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这里“不赴蒲轮召”进一步强调了对传统隐逸文化的推崇,即拒绝世俗权力的诱惑,坚守内心的精神家园。
最后,“一例三高安勉殊”中的“三高”指的是古代三位著名的隐士:东汉的严光、晋代的陶潜和唐代的王维。这句诗通过将自己与这些历史上的隐士并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选择的认同与自豪,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隐士生活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于理想人格与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内心的向往。
帘幕春寒峭。见疏梅、数枝开也,试灯风早。
第一回圆今夜月,难得人天两好。
只可惜、好光阴少。
画鼓敲开银世界,尽相持、不放鸡催晓。
深院静,漏声悄。谁将明镜当头照。
记难真、唐歌汉舞,几番喧闹。
此地却除风雨外,少也千回曾到。
怕桂树、婆娑渐老。
月是主人侬是客,见嫦娥、向我盈盈笑。
斜阳挂,海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