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地志泗源,在兖州陪尾。
稽古有宿志,而况亲临是。
潨潨翻趵突,不知凡有几。
云以四得名,举其大者耳。
导淮自桐柏,东会入于海。
淮已让河兮,泗亦济运矣。
均非禹贡故,今古异如此。
安得奏底绩,吾民免垫圮。
括地志泗源,在兖州陪尾。
稽古有宿志,而况亲临是。
潨潨翻趵突,不知凡有几。
云以四得名,举其大者耳。
导淮自桐柏,东会入于海。
淮已让河兮,泗亦济运矣。
均非禹贡故,今古异如此。
安得奏底绩,吾民免垫圮。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泗水源》。诗中描绘了泗水源的壮观景象,以及对泗水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括地志泗源,在兖州陪尾”点明了泗水源的位置,位于兖州的陪尾。接着“稽古有宿志,而况亲临是”表达了诗人对泗水源的深厚兴趣和亲自考察的意愿。接下来的“潨潨翻趵突,不知凡有几”描绘了泗水源水流湍急,如同趵突泉般翻腾不息的景象,生动形象。
“云以四得名,举其大者耳”则是在赞叹泗水源的名声之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水量丰富,更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接下来“导淮自桐柏,东会入于海”描述了泗水与淮河的关系,以及最终汇入大海的过程。
“淮已让河兮,泗亦济运矣”则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淮河让位,泗水却依然承载着重要的运输功能。最后“均非禹贡故,今古异如此”表达了对古代治理水系的敬仰,同时也感叹古今差异。
“安得奏底绩,吾民免垫圮”则是诗人的心愿,希望泗水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人民免受洪水的侵袭,过上安定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对历史的深思和对民生的关怀。
我爱山居静,不耐山行喧。
山意岂有殊,嚣寂情自分。
谷深栖夕月,崖回穿朝暾。
藓翳石径迷,雨入岚气昏。
明霞烛溪练,灌木藏云根。
岩花秀以野,丹碧丛纷纭。
清辉亦可娱,惜哉非故园。
故园正清秋,桂馥芙蓉殷。
何当白云棹,言归黄叶村。
山中读我书,夙好良所敦。
龙鳞犀甲云垂地,百尺搀天入天际。
斩以斤斧引以绳,谷倒岩摧倏憔悴。
森然古色据当路,故老不知几年岁。
孤根裂下劫灰余,铁干排空走元气。
屈曲惭非梁栋材,支离委绝亦可哀。
土人言此无所用,杀代不异草与莱。
吾闻物以不材老,惜其自养到合抱。
乍可萧条凌雪霜,忍看埋没随百草。
翻思物理岂有极,汉宫五柞亦萧瑟。
垂杨袅袅不自持,太息风前尔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