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质变相生,陈粟相因露积赢。
黩武求仙平准创,炎刘治乱此分明。
一文一质变相生,陈粟相因露积赢。
黩武求仙平准创,炎刘治乱此分明。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读史记随笔》系列之一,通过对比“一文一质”的变化与相生关系,以及历史中粮食储备与军事行动的关联,揭示了历史变迁中的治乱规律。
首句“一文一质变相生”,以“文”和“质”比喻历史发展中的两种力量或要素,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与生成关系,暗示历史进程中文化与物质基础的动态平衡与演变。
次句“陈粟相因露积赢”,描述了古代粮食储备制度,通过“陈粟”(陈旧的粮食)与“露积”(露天堆放的粮食)的相互依赖,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
第三句“黩武求仙平准创”,将“黩武”(滥用武力)与“求仙”(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或超自然力量)并置,批评了历史上某些统治者为满足个人欲望或理想而忽视实际治理,导致国家动荡的行为。同时,“平准”(稳定物价)的缺失,进一步凸显了这种行为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最后一句“炎刘治乱此分明”,总结了上述分析,指出历史上的兴衰更替(“炎刘”指汉朝,此处泛指历史上的盛世与乱世)并非偶然,而是由统治者的政策、军事行动、经济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句话强调了历史规律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提醒后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明智地治理国家和社会。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作为帝王对于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通过简练的语言,诗人探讨了历史变迁中的复杂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遍真理。
南山郁嵯峨,下有高士庐。
列峰瞰虚牖,流水循东隅。
荒径罕人迹,空梁见悬车。
主人日杖屦,徙倚临前除。
朝看山上云,日夕忘所如。
岂无章绂贵,爱此田园居。
乞身自强健,何如汉二疏。
愧我恋斗粟,不能共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