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刺银刀似脍残,有人相戒莫登盘。
鱼苗多是秋虫化,倚仗曾经仔细看。
拔刺银刀似脍残,有人相戒莫登盘。
鱼苗多是秋虫化,倚仗曾经仔细看。
这首诗描绘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一种独特食物——鱼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风土人情和对食物的特殊讲究。
首句“拔刺银刀似脍残”,以“拔刺银刀”形象地描绘了鱼脍的形态,仿佛是被银色刀具切割后的残片,既展现了鱼肉的细嫩与鲜美,也暗示了制作过程中的精细与复杂。这里的“拔刺”二字,不仅指出了鱼肉在处理时要去除鱼刺的过程,也暗含了对食材选择的严格要求,即只有去刺后的鱼肉才能成为美味的鱼脍。
次句“有人相戒莫登盘”,则反映了当地人对食物的尊重和对食用安全的重视。在享用鱼脍之前,有人会提醒大家注意,避免误食鱼刺,体现了对饮食细节的关注和对健康安全的考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的提醒,也是对食物品质和卫生的重视,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统。
后两句“鱼苗多是秋虫化,倚仗曾经仔细看”,进一步揭示了鱼脍的来源和制作过程。通过“鱼苗多是秋虫化”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鱼苗的生长与自然界的秋虫联系起来,暗示了鱼苗的成长环境和生态链的复杂性。同时,通过“倚仗曾经仔细看”的叙述,强调了制作鱼脍时对原料的观察和选择,体现了对食材品质的严格把控和对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鱼脍这一具体事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特色美食和地方文化,还蕴含了对食材选择、制作工艺以及饮食安全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沿途听潺湲,蒙茸冒沙石。
谁知此山下,千里在咫尺。
潭潭光明宫,皎皎心印宅。
石细泉自香,水净林逾碧。
太清无潜鳞,至弱而能力。
玉龙出苍峡,威勇壮莫敌。
风雨填空来,万夫助推激。
座中起波涛,足下殷霹雳。
我来纵雄观,神意了莫逆。
心镜净表里,坐久万籁息。
悠然到平淡,涣若春冰释。
栖迟罗书记,想像刘宾客。
胜缘在山閒,每至忽有得。
何以谢山灵,作诗慰岑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