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寒将徂,冉冉春欲至。
寒徂复留恋,春至胡濡滞。
庭除无双迹,帷枕有孤涕。
犹残流黄机,上绣鸳鸟翅。
微音长辞听,手泽时流视。
行云仍恍忽,明月但髣髴。
恨彼伺晨鸟,精爽惊梦寐。
白日阙冥车,子来既不易。
黄泉稀生轨,予往将安至。
踯躅墟墓间,纵横窜狐魅。
宰木渐以拱,朽骨焉所恃。
余发既种种,时来能无会。
忽忽寒将徂,冉冉春欲至。
寒徂复留恋,春至胡濡滞。
庭除无双迹,帷枕有孤涕。
犹残流黄机,上绣鸳鸟翅。
微音长辞听,手泽时流视。
行云仍恍忽,明月但髣髴。
恨彼伺晨鸟,精爽惊梦寐。
白日阙冥车,子来既不易。
黄泉稀生轨,予往将安至。
踯躅墟墓间,纵横窜狐魅。
宰木渐以拱,朽骨焉所恃。
余发既种种,时来能无会。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拟古七十首(其十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季节更替的感慨,以及对亡者的深深怀念。首句“忽忽寒将徂,冉冉春欲至”描绘了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诗人感叹寒气虽将离去,却仍有依恋之情,而春天的到来为何又显得如此迟缓。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庭除无双迹,帷枕有孤涕”表达了对亡者的思念,家中空寂无人,只有孤独的泪水。诗人睹物思人,看到未完成的刺绣——鸳鸯翅的流黄机,不禁回忆起与亡者共度的时光。
“微音长辞听,手泽时流视”表达了对亡者声音和遗物的怀念,如同行云流水般恍惚,只能在明月的朦胧中追寻亡者的影子。诗人怨恨早晨的鸟鸣惊扰了他的梦境,而白天的阳光也无法驱散心中的阴霾。
“白日阙冥车,子来既不易”进一步强调了与亡者阴阳两隔的无奈,即使想追随而去也难以实现。诗人设想黄泉之路少有人迹,自己的归途将如何面对未知的困境。
“踯躅墟墓间,纵横窜狐魅”描绘出墓地的荒凉和恐怖,暗示了死后的孤独与恐惧。树木渐渐成荫,朽骨无所依靠,诗人感慨自己年华老去,不知何时能与亡者重逢。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季节变换和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对亡者的深切哀思和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
晴川低回山苍苍,涵烟夹溪千里长。
山腰涧曲细泉响,下激石窦为微潢。
枯梢挽风秋色里,修林落叶随长江。
林疏石露见茅屋,时有小径通微茫。
招提横截翠微上,栏干九曲云飞扬。
自从束书离故乡,脚头青鞋走山梁。
山川悠长日月速,跻攀分寸何能强。
太原高人知我意,请列纨素书沧浪。
丹青不关名利眼,虎头痴绝非王郎。
百年有怀良可哂,还拂长松思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