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石孤峦便著踪,青山敢谓不相容。
时人倘辨诛茅意,虚却一峰还一峰。
片石孤峦便著踪,青山敢谓不相容。
时人倘辨诛茅意,虚却一峰还一峰。
这首《山居诗(其九)》由明代诗人法杲所作,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句“片石孤峦便著踪”,以“片石”和“孤峦”为切入点,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一片独立的景象,暗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与独特。接着,“青山敢谓不相容”,通过对比,强调了青山与这片独立景象之间的和谐共存,表现了自然界的包容与和谐之美。
后两句“时人倘辨诛茅意,虚却一峰还一峰”,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诛茅”可能暗指对自然的亲近或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而“虚却一峰还一峰”则表达了在追求简朴生活的同时,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更加凸显。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蕴含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即使在简朴中也能发现并珍惜自然的美好,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在昔王先生,相逢渤海守。
一言动人主,名满诸公口。
君今千里至,所托亮不偶。
主人诸侯贵,投分况已久。
毗陵视三辅,盗贼幸无有。
将无帝威灵,变化君知否。
长河暗风雪,凌冰挂枯柳。
冲寒趋府去,斗酒聊为寿。
仁者赠人言,愿君无相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