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瞻蹙蹙靡所骋,何处山深好结庵。
烽火乍离淮海北,鲸鲵行逼大江南。
穷愁似寇来难避,羸老如兵动不堪。
节物惊心又寒食,满天风晕月微昙。
我瞻蹙蹙靡所骋,何处山深好结庵。
烽火乍离淮海北,鲸鲵行逼大江南。
穷愁似寇来难避,羸老如兵动不堪。
节物惊心又寒食,满天风晕月微昙。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钱谦贞所作的《寒食夜读夕公和诗触事感怀再用前韵》。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以及对时局动荡的忧虑。首句“我瞻蹙蹙靡所骋”描绘了诗人因局势紧张而心情压抑,难以施展抱负。接着,“何处山深好结庵”流露出对隐居避世的渴望,反映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烽火乍离淮海北,鲸鲵行逼大江南”两句,以烽火和比喻战争中的巨大威胁,暗示战事逼近江南,形势危急。诗人用“穷愁似寇来难避”形容自己的困境,感觉穷困和忧愁如同强敌般无法逃避。“羸老如兵动不堪”则表达了年老体弱的自己在动荡中难以承受的疲惫。
最后两句“节物惊心又寒食,满天风晕月微昙”,通过寒食节这个传统节日,进一步渲染出凄凉的氛围,满天风晕和微弱的月光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不安。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寓言式的诗,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深深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感慨。
十年之前读国史,神熹皇间叹未已。
吁嗟熊公经纶才,疆场同辜直而死。
曹沫三败犹有为,李广自刭岂数奇。
当时是非且勿论,不知公死谁代之。
我怀此语未出齿,今日衡山见孙子。
摧颓但有神骨存,僧衲不完冬不被。
旧家王谢自不同,少罹患难诗能工。
小雏毛羽今已具,何不飞去淩长风。
五十慈亲日西落,念子不归生靡乐,愿君毋为恋丘壑。
吁嗟乎,君不见岳王祠庙崇千秋,秦氏儿孙讳长脚。
白水山人癯如鹤,神姿虽妙形何弱。
拂笺词翰势若流,对客清吟复能谑。
最工图画懒莫比,十日不能成一水。
姓氏而今作古人,诸公往往争遗纸。
梁君好事晚得兹,秋山一叠当茅茨。
使我枕簟坐其下,当暑忽有清风来。
石高气骄苔藓黑,疏林索莫生寒色。
心魂密与空谷幽,耳目顿觉群峰逼。
为谁画此空嶙峋,外无题识中无人。
幸离俗手免毁裂,得入君家如有神。
即今大暑方如焚,安得此图化为真。
清溪一曲无纤尘,与君高戴华阳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