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明斋祭北风微,驺驭千群拥庙扉。
玉帛才敷云淡淡,笙镛未撤雨霏霏。
路边五稼添膏长,河上双旌带湿归。
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谢玄晖。
质明斋祭北风微,驺驭千群拥庙扉。
玉帛才敷云淡淡,笙镛未撤雨霏霏。
路边五稼添膏长,河上双旌带湿归。
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谢玄晖。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祭祀北风求雨的景象。开篇“质明斋祭北风微,驺驭千群拥庙扉”两句,通过对祭祀场所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于北风、对于雨水的渴望,以及祭祀活动的盛大和庄重。其中,“质明斋”是祭祀之地,“驺驭千群”则形象地表达了众多参与者围聚在庙前。
接着,“玉帛才敷云淡淡,笙镛未撤雨霏霏”两句,通过对天气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期待中的神秘与静谧。这里,“玉帛”指的是祭祀时悬挂的丝织品,而“云淡淡”、“雨霏霏”则预示着雨水即将到来的迹象。
诗人随后转向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路边五稼添膏长,河上双旌带湿归”两句,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在雨滋润后的生机与活力。“五稼”指的是谷类作物,而“双旌”则可能是指船上的旗帜。这些景象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丰收和平安生活的期待。
最后,“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谢玄晖”两句,则带有一种挑战的意味。在这里,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自信,即自己的作品即便是在敬亭山下的简陋居所中创作,也足以与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谢玄晖相媲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祭祀场景、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个人的自信表达,展现了一种对于雨水降临的期待,以及对于文化传统和个人才华的自豪。
洞劓耶律词,其名翠华岩。
俯视耸观阁,仰面攒松杉。
厥维何王代,鬼斧开崭碞。
精气久削薄,烟岚郁相欃。
屡憩验足薾,独往悲情凡。
入萝畏石坠,转峤惊日衔。
飘飘万里风,吹我秋衣衫。
放迹慕康乐,入道怀贺监。
载思武陵避,愈怅桃花岩。
去住亦由人,极目江上帆。
问君竹亭何处所,言在龙山之阳荆江之浒。
江水渺渺山青青,水边种竹中作亭。
山风时来奏竽籁,江月下照凝霜冰。
当时作亭亦漫尔,人诵公清名日起。
皇孙题榜郁嵯峨,清风几处表行窝。
武夷山前溪水碧,越王城上海云多。
秋台月冷霜华重,心绕南云不成梦。
起来挥翰走新图,要我题诗作清閧。
竹亭竹亭今若何,自公来后几人过。
鸿爪雪泥增怅望,石阑苔径想婆娑。
君不见召南茇舍终烟草,惟有甘棠一曲千古被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