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阙在双林,都无迹可寻。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败阙在双林,都无迹可寻。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居简所作的《偈颂一百三十三首》中的第六十四首。诗中以“败阙在双林,都无迹可寻”开篇,描绘了一种空灵、超脱的境界。双林象征着佛教修行之地,败阙则暗示了世间一切事物的短暂与无常。接下来的两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真相的深刻思考。海枯见底,意味着最终会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人死不知心,则提出了关于生死与内心世界的疑问。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追问,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归宿以及宇宙的奥秘,体现了佛教哲学中对于空性、无常和因果的深刻理解。
彩舟载得离愁动。
无端更借樵风送。
波渺夕阳迟。
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
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
一番新别离。
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
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