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僧同了性缘,谁知行者得心传。
当时若解真空幻,碓下应须出圣贤。
八百僧同了性缘,谁知行者得心传。
当时若解真空幻,碓下应须出圣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在深秋夜晚,山中寺院内僧侣们共同修行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八百僧同了性缘”这一句,巧妙地将众多僧侣的修行汇聚于一处,营造出一种和谐与专注的氛围。接着,“谁知行者得心传”一句,暗示了修行的真谛并非外显,而是内心深处的理解与感悟,强调了个人内在的修行过程。
“当时若解真空幻,碓下应须出圣贤”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修行的理解,提出如果能领悟到万物皆空、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本质,那么即使在日常劳作如舂米这样的小事中,也能达到圣贤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修行层次的提升,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升华,即无论何种行为,只要心怀正念,皆可成为修行的一部分,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宗思想,强调了修行的内在性和普遍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实践修行之道。
西山萧爽掌与平,绛河溯月秋有声。
白榆丹桂何历历,登楼一坐心眼明。
王郎爱客歌侑觞,倡酬况是词场英。
疏钟近户风漠漠,杂花绕径云冥冥。
剥梨举火讶斗落,园鹤时作摩天鸣。
酒酣为子歌慷慨,轩冕且付形骸外。
车如鸡栖走蹗蹗,富贵何如取酣快。
鲲鹏肯怯天池远,虾鳝只见蹄涔大。
朝市于今嫌我真,旧山尚觉长镵在。
王郎为我添浊醪,相逢能几尊前豪。
读书徒自吝驹隙,涉世无乃纷牛毛。
鸡鸣庭树宿鹭起,东方皛皛须臾高。
楚王宴客章华台,活花起舞夜春来。
螭膏凤脑光如昼,蛾眉蝉鬓空徘徊。
绝缨美人信贞淑,牵衣上客何悲蹙。
君王爱士轻婵娟,尽绝冠缨始张烛。
张烛开筵复尽欢,青枫鸦啼白露寒。
明日褰旗方城野,还是夜来牵衣者。
君不见战国诸豪雄,以色结死士。
齐有孟尝君,燕有丹太子。
君行吊古过楚宫,美人何在台殿空。
醉看落花如锦地,裙腰绿草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