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黄梅熟,江边昼雨初。
锈痕侵匣剑,润气蠹囊书。
乱恐翻银汉,喧愁泄尾闾。
时时双水鸟,往往上吾庐。
五月黄梅熟,江边昼雨初。
锈痕侵匣剑,润气蠹囊书。
乱恐翻银汉,喧愁泄尾闾。
时时双水鸟,往往上吾庐。
这首诗描绘了五月时节江边雨后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现象与诗人细腻的感受。
首句“五月黄梅熟”,点明时令,黄梅季节正是江南多雨之时,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一幅雨后江边的生动画面。次句“江边昼雨初”,描述了雨刚刚停歇,阳光初照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接着,“锈痕侵匣剑,润气蠹囊书”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剑和书籍拟作有生命之物,剑上的锈迹仿佛是时间的痕迹,书籍因潮湿而生霉,形象地表现了雨后环境的变化对物品的影响。
“乱恐翻银汉,喧愁泄尾闾”则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银汉,即银河,这里比喻雨水汇聚成河,担心会翻越天际;尾闾,传说中的地底水脉,此处形容雨水似乎要从地下涌出,引起喧嚣与忧虑。这两句充满了想象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观察和深刻理解。
最后,“时时双水鸟,往往上吾庐”以水鸟的活动作为收尾,既呼应了前文的“江边”,又增添了生活的气息。水鸟在雨后江边觅食或嬉戏,偶尔飞至诗人的居所,为静谧的环境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雨后江边的自然景观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天末孤鸿疾。想东南、无边胜概,合留吟屐。
海上成连知何许,绝调几时闻得。
念湖海、飘零倦客。
跨马出郊时极目,恨身无、彩凤双飞翼。
相见也,定何日。江湖满地多秋色。
望中原、青山一发,但馀残弈。
月不圆时花未好,转眼叶黄云碧。
又旧雨、几番追忆。
我是黄须君青兕,更群推、白也诗无敌。
风雅事,已陈迹。
午窗独倚南薰畅,一编悄度残昼。
猛忆前番,短烛清言,明月夜深时候。
恰待长相守,更魂销,别离还又。
分携后,江云渭树,何时尊酒。
怕重问,三载京华,檐雨篝灯,盈盈冷泪殷袖。
况是如今,岛瘦郊寒,风趣也非依旧。
尘梦今无有,问天涯、故人知否。
空翘首、一痕落日,数行烟柳。
名胜地,湖山景物曾记。
刘郎去后竟如斯,惊沙暗起。
浓雰凄雾满神州,漫漫幽恨无际。
抟云剑,还独倚,天涯底事长系。
今朝莫漫问沧桑,怕寻故垒。
兴亡千载事陈陈,滔滔但有流水。
朱门紫阁等海市,是高贤、敛迹乡里。
攘攘莫论人世,尽疏林野屋,青山相对,笑我栖栖,风尘里。
一片江山,斜阳万里,眼底都收。
看沙上潮平,扁舟来去,洲边树冷,庙貌常留。
处处峰青,惊魂零乱,道是荆州是益州。
珠帘外,恨长江终古、不肯西流。
花冠玉佩悠悠,是望帝春心杜宇愁。
叹思蜀衔悲,吞吴遗恨,英雄何在,战伐都休。
峡里帆来,刘郎消息,白帝城边古木秋。
谁凭吊,剩渔翁一个,坐钓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