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月禅风集《宝林》,二千馀载道堪寻。
虽分西国与东国,不隔人心到佛心。
迦叶最初传去盛,慧能末后得来深。
览期顿悟超凡众,嗟彼常迷古与今。
祖月禅风集《宝林》,二千馀载道堪寻。
虽分西国与东国,不隔人心到佛心。
迦叶最初传去盛,慧能末后得来深。
览期顿悟超凡众,嗟彼常迷古与今。
这首诗由唐代僧人润所作,题为《因览<宝林传>》。诗中以《宝林传》为引子,探讨了佛法传承与人心相通的主题。
首句“祖月禅风集《宝林》,二千馀载道堪寻”,开篇即点明《宝林传》汇集了祖师们的禅风与智慧,历经两千余年,其道义依然值得追寻。这句诗既赞美了《宝林传》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佛法的恒久价值。
接着,“虽分西国与东国,不隔人心到佛心”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法超越地域界限,深入人心,直达佛性的普遍真理。这里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佛法不分东西,不论地域,都能触及人心深处,达到与佛性相通的境界。
“迦叶最初传去盛,慧能末后得来深”则通过历史人物迦叶和慧能的例子,展现了佛法传承的连续性和深度。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认为是禅宗的初祖;而慧能则是禅宗六祖,对禅宗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迦叶的开创性和慧能的深入发展,表达了佛法传承的脉络和层次。
最后,“览期顿悟超凡众,嗟彼常迷古与今”总结了全文主旨。诗人认为,《宝林传》的阅读能够使人顿悟,超越平凡,达到非凡的境界。同时,诗人对那些常在迷惘中的人们表示惋惜,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推崇和对众生觉悟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宝林传》的赞美和对佛法传承的思考,传达了佛教追求内心觉醒、超越世俗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众生普遍救度的慈悲情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