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已悟昔皆非,正学无师更可悲。
诗道纵能通阃域,圣经曾未涉藩篱。
拟从周子参无极,更为东莱续近思。
适意舞雩时一咏,区区何用苦吟为。
中年已悟昔皆非,正学无师更可悲。
诗道纵能通阃域,圣经曾未涉藩篱。
拟从周子参无极,更为东莱续近思。
适意舞雩时一咏,区区何用苦吟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毛珝所作的《中年》。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中年阶段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领悟,以及对学问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联“中年已悟昔皆非,正学无师更可悲。”点明了诗人中年时的感悟,意识到年轻时的经历和认知都存在错误,而没有良师指导的正学之路更加令人感到悲哀。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经验和知识获取的深刻反思。
颔联“诗道纵能通阃域,圣经曾未涉藩篱。”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和经典学问的追求。他认为即使诗歌能够通达各种领域,但对于经典著作的理解却还停留在浅层次,未能深入探究其精髓。这体现了诗人对于学问深度的渴望和自我认知的谦逊。
颈联“拟从周子参无极,更为东莱续近思。”表明诗人希望从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等先贤那里汲取智慧,以深化自己的思考,并继续探索和传承儒家思想。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古代哲学家的敬仰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
尾联“适意舞雩时一咏,区区何用苦吟为。”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创作的见解。他认为在适当的场合吟诵诗歌可以表达情感,但过于执着于创作则显得多余。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平衡和艺术创作适度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中年阶段的深刻反思、对学问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