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唯披衲,禅门几岁寒。
法空无所染,性悟不多看。
竟日门长掩,相逢草自残。
有时寻道侣,飞锡度峰峦。
处世唯披衲,禅门几岁寒。
法空无所染,性悟不多看。
竟日门长掩,相逢草自残。
有时寻道侣,飞锡度峰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所作,赠给名为至寂的禅师。全诗体现了对佛法禅理的深刻领悟和对修行者的生活状态的描绘。
"处世唯披衲"一句,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禅师超脱尘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禅门几岁寒"则表达了禅门清冷寂寞,久远而不为世人所了解。
"法空无所染"和"性悟不多看"两句,揭示了禅师对佛法的彻底理解,以及对于内心的觉悟。这些句子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清净无染的精神境界。
接着的"竟日门长掩"描绘出了禅师隐居山林,门庭若市之景象,而"相逢草自残"则暗示了时间流转,不经意间便留下岁月的痕迹。
最后两句"有时寻道侣,飞锡度峰峦"展现了禅师与同道中人偶尔相聚,以及他们在山林之间穿行探求佛法真谛的情形。"飞锡"一词,更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禅师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学修行者的深刻理解和尊崇之情。
兽面鼎足奔回互,中有润泽比雨露。
当年曾出富国疏,老子平生用心处。
帝谟商颂周六典,刻画声形劳解诂。
至今文字与风骚,一一相辉炫缃素。
如闻四海失枝梧,可憾诸公欠调护。
谁令天乎遽如许,可是石也能无预。
陈玄同归蒋山路,亦使高人野僧觑。
若为持入定林中,应有明云入天柱。
吾乡风流蔡夫子,匣而藏之美无度。
君不见公乡后进陆象山,作祠堂记馀千言,直欲百世俟圣贤。
惜哉不得铭此砚,使我失意心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