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霜后石栏荒,林下无人闭竹房。
经抄未成抛素几,锡环应撼过寒塘。
蒲团为拂浮埃散,茶器空怀碧饽香。
早晚却还宗炳社,夜深风雪对禅床。
芭蕉霜后石栏荒,林下无人闭竹房。
经抄未成抛素几,锡环应撼过寒塘。
蒲团为拂浮埃散,茶器空怀碧饽香。
早晚却还宗炳社,夜深风雪对禅床。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开篇“芭蕉霜后石栏荒”写出了秋后的萧瑟之感,芭蕉叶被霜冻枯黄,连同石制的栏杆都显得荒凉无人问津。紧接着“林下无人闭竹房”则进一步渲染了僧侣隐居的孤独与静谧,他们在林间的小屋里默坐。
“经抄未成抛素几”表明僧侣正在抄写经文,但却被迫中断,可能是因为天气转凉或其他原因。此处“素几”暗示了简约的生活状态。随后的“锡环应撼过寒塘”则描绘了僧侣在严寒中行走时,脚步声响彻于空旷的山谷。
第三句“蒲团为拂浮埃散”写出了僧侣坐禅时使用的蒲团(一种坐垫)被轻轻地吹起尘埃,这是因为环境静谧至极,连尘埃都能清晰可见。紧接着的“茶器空怀碧饽香”则表现了僧侣虽然生活简单,但仍然保留着品茶的雅兴,尽管茶器中已无茶叶,只余下淡淡的茶香。
最后两句“早晚却还宗炳社,夜深风雪对禅床”表达了僧侣每日清晨与傍晚仍旧回到名为宗炳的寺庙或佛学研讨之所。夜晚则是风雪交加,但僧侣依然坐在禅床上,这不仅展示了他们对信仰的坚持,也映射出一种超脱世俗,达观自在的人生态度。
诗中充满了对静谧生活的描绘,以及僧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僧侣们追求心灵净化与精神昇华的境界。
甚匆匆岁月,又人家、插柳记清明。
正南北高峰,山传笑响,水泛箫声。
吹散楼台烟雨,莺语碎春晴。
何地无芳草,惟此青青。
谁管孤山山下,任种梅竹冷,荐菊泉清。
看人情如此,沈醉不须醒。
问何时、樊川归去,叹故乡、七十五长亭。
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