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擎风撼碧纱,斋庭昼锁树排衙。
天街雪霁初归雁,池草春深欲散蛙。
屯相生成肌骨瘦,畏途休著脚跟斜。
皂囊衮职何能补,合说编氓愿捕蛇。
烛影擎风撼碧纱,斋庭昼锁树排衙。
天街雪霁初归雁,池草春深欲散蛙。
屯相生成肌骨瘦,畏途休著脚跟斜。
皂囊衮职何能补,合说编氓愿捕蛇。
这首诗描绘了斋居环境的静谧与自然景色的生动。首句“烛影擎风撼碧纱”以烛光摇曳、微风轻拂、碧纱轻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接着,“斋庭昼锁树排衙”则通过白天的庭院被树木环绕,仿佛排列成行,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与秩序感。
“天街雪霁初归雁,池草春深欲散蛙”两句,将视线从室内转向室外,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天空中归雁南飞的景象,以及池塘边春草茂盛、蛙声即将响起的生机勃勃之景。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屯相生成肌骨瘦,畏途休著脚跟斜”则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这里“屯相生”可能指生活困苦的人们,“肌骨瘦”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身体状况,而“畏途休著脚跟斜”则表达了对艰难险阻道路的谨慎与避免,体现了诗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最后,“皂囊衮职何能补,合说编氓愿捕蛇”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虽身居高位(皂囊,古代官服的一部分,此处借指官职),但面对社会问题却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寄希望于普通百姓(编氓)能够有所作为,愿意为改善社会状况而努力,如“愿捕蛇”一般,积极主动地参与改变现状。整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大风西北来,摇天海波黑。
茫茫世界尘,点点国土墨。
虽曰中国海,无从问禹迹。
近溯唐南蛮,远逮汉西域。
旧时《职贡图》,依稀犹可识。
自明遣郑和,使节驰络绎。
凡百马流种,各各设重译。
金弃铸多罗,玉环献摩勒。
每以佛光明,表颁帝威德。
苏禄率群臣,渤泥挈尽室。
阑斑被绣缦,扶服拜赤帟。
是中蛮夷长,窃号公侯伯。
比古小诸侯,尚足称蒲璧。
其他鸟了部,争亦附商舶。
有诏镇国山,碑立高百尺。
以此明得意,此刻之罘石。
及明中弃后,朝贡渐失职。
岂知蕞尔国,既经三四摘。
铁围薄福龙,大半供鸟食。
我行过九真,其次泊息力。
婆罗左右望,群岛比虮虱。
咸归西道主,尽拔汉赤帜。
日夕兴亡泪,多于海水滴。
行行复行行,便到师子国。
《锡兰岛卧佛·其一》【清·黄遵宪】大风西北来,摇天海波黑。茫茫世界尘,点点国土墨。虽曰中国海,无从问禹迹。近溯唐南蛮,远逮汉西域。旧时《职贡图》,依稀犹可识。自明遣郑和,使节驰络绎。凡百马流种,各各设重译。金弃铸多罗,玉环献摩勒。每以佛光明,表颁帝威德。苏禄率群臣,渤泥挈尽室。阑斑被绣缦,扶服拜赤帟。是中蛮夷长,窃号公侯伯。比古小诸侯,尚足称蒲璧。其他鸟了部,争亦附商舶。有诏镇国山,碑立高百尺。以此明得意,此刻之罘石。及明中弃后,朝贡渐失职。岂知蕞尔国,既经三四摘。铁围薄福龙,大半供鸟食。我行过九真,其次泊息力。婆罗左右望,群岛比虮虱。咸归西道主,尽拔汉赤帜。日夕兴亡泪,多于海水滴。行行复行行,便到师子国。
https://shici.929r.com/shici/ZUqa6uB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