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无物不如来,无物不如本无物。
岂于石上独留迹,得毋此石非真佛。
无物非佛,石岂独非。亘劫色相,不长苔衣。
君不见古德跏趺背佛殿,自谓能参言语断。
此事瞒人那易瞒,识者嗤为担板汉。
如来无物不如来,无物不如本无物。
岂于石上独留迹,得毋此石非真佛。
无物非佛,石岂独非。亘劫色相,不长苔衣。
君不见古德跏趺背佛殿,自谓能参言语断。
此事瞒人那易瞒,识者嗤为担板汉。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如来影盘山千相寺石上有如来影像诗以咏之》。诗中探讨了“无物不如来”的哲学思想,即一切事物都与佛性相关联,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佛的一部分。诗人通过描述石上的如来影像,引出对佛性的深刻思考。
首句“如来无物不如来”,强调了佛性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没有一样东西与佛性无关。接着,“无物不如本无物”进一步深化这一观点,指出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无,即它们本身并无独立实体,只是佛性的显现。
“岂于石上独留迹,得毋此石非真佛”两句,诗人质疑为何只有石头上留下了如来的影像,是否意味着这石头并非真正的佛。这里巧妙地引入了对“真佛”概念的探讨,暗示了佛性并非局限于特定形式或物体之上。
“无物非佛,石岂独非”则直接反驳了之前的疑问,强调了佛性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佛性的体现,石头也不例外。
“亘劫色相,不长苔衣”描绘了佛性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存在,即使在漫长的时间里,也不会被外界环境所改变,如苔衣般覆盖。
最后,“君不见古德跏趺背佛殿,自谓能参言语断”引用了古代高僧背对佛殿打坐的故事,表达了对真正领悟佛性之人行为的赞赏,他们能够超越语言的束缚,直达内心深处的真理。
“此事瞒人那易瞒,识者嗤为担板汉”则是对那些试图隐瞒或误解佛性之人的一种讽刺,认为真正的智慧者会嘲笑他们的浅薄和固执。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对佛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的洞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