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夜碧虚净,侵晨玉露鲜。
花承团复碎,草拂坠而悬。
群列蓝田秀,分来金掌圆。
长秋多怨女,何事独求仙。
彻夜碧虚净,侵晨玉露鲜。
花承团复碎,草拂坠而悬。
群列蓝田秀,分来金掌圆。
长秋多怨女,何事独求仙。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清晨的露珠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露珠在花草上的形态与光泽,以及它们所映射出的自然景色的秀美。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露珠比作千片玉,生动地表现了露珠的晶莹剔透和清冷之感。
首联“彻夜碧虚净,侵晨玉露鲜”,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环境,夜晚的天空清澈宁静,清晨的露珠充满生机,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花承团复碎,草拂坠而悬”两句,通过露珠在花朵与草叶上的不同形态,展现了露珠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群列蓝田秀,分来金掌圆”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将露珠与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不仅有花朵与草叶,还有更广阔的自然景观,如蓝田(可能指一种山或岩石)与金掌(可能是某种植物或自然现象),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画卷。
最后,“长秋多怨女,何事独求仙”两句,似乎带有一丝哲学意味,将自然界的露珠与人类的情感相联系,提出了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里“长秋”可能象征着永恒与寂寞,而“怨女”与“求仙”则表达了对生命孤独与追求超越的感慨。整首诗在赞美自然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视角。
始见迎秋气,又复换玄律。
寒山何萧萧,飘风何弗弗。
双丸递隐见,百龄信超忽。
慨念同游人,大半成异物。
吾年亦云衰,逾六已望七。
不唯齿发变,旧闻尽遗失。
死生无定据,万事难固必。
且以永今朝,奚须计明日。
息影入山林,曾不厌深密。
贤哉庞德公,万世称隐逸。
秀颖出儒林,吾甥所得深。
良材竟难用,造物果何心。
身后无遗育,生前惜寸阴。
临棺一悲咤,万籁亦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