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声满天下,止有一人能。
万籁寂还寂,孤峰层又层。
无情堪说法,离句即传灯。
流布人间遍,浮生听未曾。
此声满天下,止有一人能。
万籁寂还寂,孤峰层又层。
无情堪说法,离句即传灯。
流布人间遍,浮生听未曾。
这首诗《十二声诗(其七)梵声》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梵声”这一主题,展现了深邃的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此声满天下,止有一人能”,开篇便以“梵声”为引,点明了声音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既存在于广阔的世界之中,却又仅为一人所独享,暗示了梵音的神秘与超凡脱俗。接下来,“万籁寂还寂,孤峰层又层”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梵声与自然界的声音进行对比,突出了梵声的静谧与深远,仿佛在群山之巅,一层层的孤峰中,梵声独自回荡,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宁静的意境。
“无情堪说法,离句即传灯”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梵声的理解,指出梵声虽无言,却能传达佛法的真谛,如同佛灯照亮黑暗,指引众生。这里巧妙地将梵声与佛法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梵音深刻内涵的领悟和赞美。
最后,“流布人间遍,浮生听未曾”两句,揭示了梵声的广泛传播与人们对它的陌生感。梵声不仅遍布人间,但人们却往往未曾真正倾听或理解,这既是对梵音普及性的肯定,也是对人们心灵深处对真谛追求的呼唤。
整首诗通过对梵声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佛法的和谐统一,也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望。成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禅悟,将梵声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美感。
一区别墅东山曲,几片青山隐茅屋。
门前垂柳覆清溪,屋后长松亚脩竹。
寂寂衡门无俗喧,主人留客烹鸡豚。
衣冠朴素礼真率,依稀如入桃花源。
弹棋击剑复饮酒,世上浮名竟何有。
君今踪迹已青云,我也栖迟甘白首。
与君相对欢且悲,人生会合能几时。
恐君作吏风尘去,此地开尊更有谁。
君身如车轮,去去无回辙。
妾泪如井泉,涓涓滴不竭。
欢爱能几时,伤哉此离别。
萧萧征马向人嘶,欲别未别心惨悽。
深闺不识天涯路,但向门前看马蹄。
送君试折长堤柳,立马踌蹰岂能久。
明年柳发今年枝,还记今年送别时。
吾党有一士,结茅岘山麓。
庭前罗异卉,屋后绕脩竹。
托迹在岩丘,结交尽麋鹿。
水石同弟昆,农桑课童仆。
时为梁父吟,閒取离骚读。
服食惯参苓,往来狎绮角。
能忘朝市喧,不与世情逐。
谁知锦水滨,却有愚公谷。
朴被时一来,同抱孤云宿。
徙倚向花丛,罗衣湿清露。
乌鹊隐茂林,寒蝉抱高树。
焚香理素琴,聊以抒心愫。
美人期不来,中宵泪如注。
月色满花阴,花阴空伫立。
何以赠所驩,悲歌聊当泣。
啾啾阶蛩吟,喔喔邻鸡急。
幽会杳无期,空令长太息。
雄都开白下,重镇寄师中。
天作高山仰,地环二水通。
铁花昭旧服,金匮袭遗弓。
机务分宸北,绸缪控大东。
裘轻思宴镐,图览识诒丰。
六代风流地,千秋日月宫。
但存高士意,期与昔贤同。
锁钥惭司马,风云想卧龙。
治丝须取暇,聚米快成功。
了此无多事,于斯竭匪躬。
捷书来赌墅,猛士忆歌风。
氛静安甸服,时平燕帝穹。
登临筹豫胜,月帐梦非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