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进宝,莫进宝,进宝书中无可考。
妇家有宝当自进,借取夫家亦何好。
古人真宝真可怜,今人假宝徒纷然。
妇人孝顺是真宝,进与舅姑无价钱。
呜呼宝兮宝兮无尔献,三日入厨来进膳。
莫进宝,莫进宝,进宝书中无可考。
妇家有宝当自进,借取夫家亦何好。
古人真宝真可怜,今人假宝徒纷然。
妇人孝顺是真宝,进与舅姑无价钱。
呜呼宝兮宝兮无尔献,三日入厨来进膳。
这首《俗礼歌五首(其三)莫进宝》由明代诗人郑文康所作,通过讽刺和劝诫的方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中一些不合理的习俗和礼仪的批判。
诗中首先以“莫进宝”为题,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反对将贵重物品作为礼物赠送的习俗。接着,诗人以“妇家有宝当自进,借取夫家亦何好”两句,强调了女性应该将自己内在的美德——孝顺作为真正的宝物,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孝顺不仅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更是无价之宝,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来彰显价值。
随后,“古人真宝真可怜,今人假宝徒纷然”两句,对比古今,指出古人珍视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今人却追逐虚幻的表面之物,显得可悲。这里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认为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而非内在品质。
最后,“妇人孝顺是真宝,进与舅姑无价钱”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孝顺都是最珍贵的品质,无需用任何价格衡量。这不仅是对女性的倡导,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道德呼吁。
“呜呼宝兮宝兮无尔献,三日入厨来进膳”则以感叹的语气结束,再次强调了真正的宝物是内在的美德,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即使在进入厨房为长辈准备膳食时,也应以孝顺之心为先,这才是真正的奉献。
整首诗语言简洁有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深刻揭示了社会习俗背后的价值观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