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高跨古松关,千载惟消一局闲。
此老定通仙著在,如何柯烂不知还。
石梁高跨古松关,千载惟消一局闲。
此老定通仙著在,如何柯烂不知还。
这首诗《樵》由明代诗人区越所作,通过对“石梁”、“古松关”、“千载”、“一局闲”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悠远宁静的意境。
首句“石梁高跨古松关”,以“石梁”与“古松关”构成画面的主体,石梁横跨于古老的松树林间,既显现出自然界的壮丽景观,也暗示着历史的悠久与岁月的流逝。这里的“高跨”二字,不仅描绘了石梁的位置之高,更赋予其一种超越凡俗的姿态。
次句“千载惟消一局闲”,将时间的概念引入,强调了这石梁与古松关之间的静谧与永恒。在这千年的时光里,只有这“一局闲”,即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得以延续。这里“一局闲”不仅指棋局般的悠闲生活,更象征着对生活的淡泊与超然态度。
后两句“此老定通仙著在,如何柯烂不知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此老”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对超凡脱俗、长生不老的向往与追求。“通仙”意味着与神仙相通,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与能力。“柯烂不知还”则描绘了一种时间流逝而心境依旧的状态,即使岁月如梭,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并未改变。这里“柯烂”借用了“烂柯”的典故,比喻时间的流逝,与前文的“千载”相呼应,强化了时间与永恒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时间以及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
近县多过客,似君诚亦稀。
南楼取凉好,便送故人归。
鸟向望中灭,雨侵晴处飞。
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百尺红亭对万峰,平明相送到斋钟。
骢马劝君皆卸却,使君家酝旧来浓。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纷纷堕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