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且过。寒风秃肌羽摧挫。小妇织缣,老妇织布。
织成匹半连夜作,绢上官仓儿无裤。
山鸡毛美,众鸟相贺,唶我土窟谁一顾。
得过且过。寒风秃肌羽摧挫。小妇织缣,老妇织布。
织成匹半连夜作,绢上官仓儿无裤。
山鸡毛美,众鸟相贺,唶我土窟谁一顾。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境遇,通过动物的视角来反映人类社会的艰辛与不公。诗中以“山鸡”自喻,表达出一种无奈而又愤慨的情感。
“得过且过”,开篇即点明了生活的态度——在艰难困苦中勉强维持,寄希望于日复一日的平淡度过。接着,“寒风秃肌羽摧挫”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仿佛寒风不仅吹走了体表的温暖,也剥夺了生存的尊严。
“小妇织缣,老妇织布”,展现了女性劳作的场景,她们不分昼夜地工作,只为换取微薄的生计。而“织成匹半连夜作,绢上官仓儿无裤”,则揭示了劳动成果的分配不均,即便是辛苦织就的衣物,也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穿上裤子,反映出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
“山鸡毛美,众鸟相贺”,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山鸡因自己的美丽羽毛而感到自豪,但这种自豪却无人欣赏,反而引来其他鸟类的嘲笑。这不仅是对山鸡的自我安慰,也是对社会中那些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者的同情与共鸣。
“唶我土窟谁一顾”,最后,山鸡发出感慨,表达了自己身处深山洞穴之中,却鲜有人关注或关心的孤独与悲哀。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民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现实。
整首诗通过动物的口吻,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相结合,既展现了个体的悲惨遭遇,又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早发郯子国,午至兰陵邑。
兰陵久已荒,禾黍带荆棘。
惟有古寺存,径入林影密。
老僧知我来,出门远候立。
下马问往事,为我指遗迹。
苍茫古城东,墓有荀卿石。
我欲往寻之,还为野水隔。
忆昔周室卑,蛮荆凌上国。
兹邑乃其疆,人物殊烜赫。
寂寞千载馀,浮云空古色。
如何当日贤,重有逃䜛责。
只今文字存,尚为人指摘。
鞭马舍之去,极目远天碧。
四郊茫茫沙草白,青山迢遥亘西北。
涿州百里近都门,北来南去无晨昏。
道边邮亭连古堠,时平不置官军守。
土墙茆屋尽耕屯,半插青帘卖新酒。
牛车辚辚冲早寒,争先槁秸输县官。
少年家家便骑射,雉兔如林不论价。
由来意气倾山冈,邂逅相逢肯相借。
伐石为碑记古人,凄凉遗刻百年存。
摩挲三叹忆盛德,路人为指楼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