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耽迂僻,公今亦惮烦。
地偏如隔壤,溪曲愈深村。
桑扈春前枕,蜣螂雨后门。
更求人境外,山水谢公墩。
我性耽迂僻,公今亦惮烦。
地偏如隔壤,溪曲愈深村。
桑扈春前枕,蜣螂雨后门。
更求人境外,山水谢公墩。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性喜幽僻之士对友人的寄语,充满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我性耽迂僻”,诗人自述其性情偏好于幽静偏僻之地,不喜喧嚣繁杂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一种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倾向。
接着,“公今亦惮烦”一句,既是对友人的理解与认同,也暗含着对当前社会复杂繁琐生活的无奈与逃避之意。这里“公”字指代友人,通过“亦”字强调了双方在面对世俗烦扰时的共鸣。
“地偏如隔壤,溪曲愈深村”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远离尘嚣的隐居之地,用“如隔壤”形容地界的偏远,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而“溪曲愈深村”则通过溪流的曲折蜿蜒,形象地展现了村落的隐蔽与深邃,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意境。
“桑扈春前枕,蜣螂雨后门”两句,选取了春天和雨后的自然景象,以“桑扈”(即桑扈鸟)在春前栖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蜣螂”(即屎壳郎)在雨后活动,寓意着自然界的循环与和谐。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场景,也寄托了诗人对简朴生活和自然和谐的向往。
最后,“更求人境外,山水谢公墩”表达了诗人对于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即超越世俗的“人境”,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归宿。这里的“谢公墩”可能是指谢灵运的遗迹,借以表达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状态的渴望。
旧闻蜀酒浓,今乃举此觞。
可怜如甘言,难置烈士肠。
近者营糟丘,始传柱下方。
青菽为曲糵,碧蓼有微芳。
调和火齐得,泉洁器甚良。
酿成酌樽中,盎盎流琼浆。
味胜松醪春,色作竹露光。
知君却奇温,苫冷卧欲僵。
五十不致毁,无彻桂与姜。
强起为我饮,季冬天雨霜。
甘泉洗心情,好风吹面凉。
循池步涟漪,澹然波不扬。
怀君佳弟兄,元方与季方。
正兹阻会集,恍若限渺茫。
顾欲烦飞廉,为子飘羽觞。
翔空浮何汉,上略参井光。
因思从之去,手攀蟾窟香。
结以飞霜佩,衣以袍赤霜。
俯问夜何其,未及庭燎央。
自笑乃默存,蘧蘧真坐忘。
今日当赐沐,幸同官属休。
于时舆梁成,径绝苍江流。
山灵念我来,遂使蒙雨收。
林端膏泽滋,岩际阳光浮。
倚杖送飞云,列席俯沧洲。
所携坐上客,不减枚与邹。
被服玳瑁簪,辞华珊瑚钩。
樽中潇湘清,引满更献酬。
欲观南东亩,往登西北楼。
其下岛屿出,凄然洞庭秋。
将归各赋诗,聊复记此游。
卫尉余乐广,昔尝侍蓬莱。
暮年乃去国,持工此徘徊。
时登清音亭,遥见江西来。
凄然载酒地,复送江东回。
崔嵬苍龙阙,白着所仰怀。
宅相实在傍,敬起酌公杯。
公诗不敢忘,永藏十琼瑰。
我惭卫叔宝,继领外行台。
每望凌云山,尚想盖世才。
遗声落岩壑,松风有余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