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代寿韩平原·其二》
《代寿韩平原·其二》全文
宋 / 刘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际会风云振古难,十年袖手且旁观。

要令邻敌尊裴度,必向东山起谢安。

一品千龄灵寿杖,五公四世进贤冠。

功成裂地封留了,却趁赤松盟未寒。

(0)
翻译
这样的际遇自古罕见,我十年来袖手旁观
要让邻敌敬重裴度,必须效仿谢安东山再起
一品官位长寿杖象征,五代显赫家族进贤冠
功业成就后分封土地,趁着赤松仙盟之约尚温热
注释
际会:难得的机遇。
风云:比喻时势。
振古:自古以来。
袖手:置身事外。
旁观:观看。
邻敌:周边的敌人。
尊裴度:尊敬裴度(唐代名臣)。
东山起谢安:像谢安那样在退隐后重新出仕。
一品:最高级别的官位。
千龄:千年寿命的象征。
灵寿杖:长寿的象征。
进贤冠:表彰贤能的冠冕。
功成:功业完成。
裂地封:分封土地。
盟:结盟。
未寒:尚未冷却,指时机合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过的作品,名为《代寿韩平原(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颇具深意的咏史诗。

"际会风云振古难,十年袖手且旁观。"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似乎在说他已经洞察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艰难,故而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保持一种冷静的姿态。

"要令邻敌尊裴度,必向东山起谢安。"

这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古代名将如裴度、谢安等人的仰慕之情,他们的英勇和智谋让诗人感到敬佩,并希望能够像他们那样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品千龄灵寿杖,五公四世进贤冠。"

这里诗人提到了“灵寿杖”和“贤冠”,可能是在暗示某种象征性的物品或者荣誉,这些都是对德行高尚者的认可和奖赏。

"功成裂地封留了,却趁赤松盟未寒。"

最后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于历史英雄事迹的追忆,以及对那些伟大功业的赞叹,同时也可能蕴含着对当前世态的一种不满或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的颂扬和自我超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与渺茫感,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向往。

作者介绍
刘过

刘过
朝代:宋   字:改之   号:龙洲道人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生辰:1154~1206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
猜你喜欢

送灵璧汤五侯督运漕河四首·其一

河山带砺汉诸侯,供亿军储寔借筹。

应向平江祠下过,凿渠今得护千艘。

(0)

送香山王明府

主恩深念峤南偏,荒邑今能借大贤。

宅倚仁山师是令,城盘琼岛客为仙。

西军已奏平蛮捷,大将初归下濑船。

怀惠移家吾欲去,江州何待宰公钱。

(0)

杏山翁寿歌

濑乡之孙内乡客,文杏满山署仙伯。

三玄岁岁纷矣紫,五沃枝枝烂然白。

种从东海都尉求,实容洛涘园人摘。

西岭新成董奉林,南邻半似张元宅。

昔日长安奏赋来,正逢五色曲江开。

紫茸系柳章台辔,碧玉飞英麴院杯。

上林文木栖不借,中禁明光望却回。

酣歌地厌金门据,卜居策指丹江去。

羔雁频辞三府书,烟霞自草诸山疏。

贤良再上谢菑川,骠骑初心落句注。

大儿周南太史公,小儿高第郎官署。

万石家能向里趋,八龙门可迎宾御。

佳辰上寿祝乔龄,尺简称诗满朝署。

香扑玉缸花更繁,此时仙伯驾青鸾。

崧高嵾上将扶毂,裹核蓬莱授我餐。

(0)

林考功归来亭

祥麟不游鲁,威凤曾鸣岐。

被褐怀其宝,我贵希所知。

畴昔有作者,柴桑俨前师。

薄仕见微志,贞遁亦勿疑。

种秫非可待,采菊以当饥。

宁因五斗故,束带见小儿。

斯人今则鲜,千秋归来辞。

莆中古介士,忤俗而见几。

天曹岂不荣,所思木兰陂。

鸒斯飞蒿下,岂为鲲鹏嗤。

云庄奉遗矩,天韬解吾羁。

荷杖白云巘,鼓枻沧洲湄。

安身同尺蠖,食气珍灵龟。

委顺期自然,妙善夫奚为。

幽亭岿然在,终古存遐思。

(0)

过方士功玄隐轩

海内诗名谢法曹,径荒今已长蓬蒿。

书成亭下玄为草,载向门前白是醪。

孺子湖连敷浅远,匡庐山并少微高。

知君不借青云色,以此千秋亦足豪。

(0)

彭稚脩听雨斋

客子息心久,高斋缃帙开。

濯枝初淅沥,忽过豫章台。

瀑雪飘空下,松风杂响来。

此时欹枕听,赋罢兴悠哉。

(0)
诗词分类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诗人
郎士元 袁去华 葛天民 王融 黄公望 安希范 杜安世 陆九渊 庾肩吾 元结 陈叔宝 谢铎 刘琏 俞桂 吕温 黄干 常建 卢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