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云入座邀为伴,野火当门借作灯。
汲水卖来樵舍妇,采芝携去竹溪僧。
风岩暴响闻颠木,月幌微明见断冰。
谁信此来无路入,败篱折壁两三层。
好云入座邀为伴,野火当门借作灯。
汲水卖来樵舍妇,采芝携去竹溪僧。
风岩暴响闻颠木,月幌微明见断冰。
谁信此来无路入,败篱折壁两三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山馆时所见所感的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首句“好云入座邀为伴”,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云彩视为友人,生动地展现了云彩在夜晚陪伴诗人的场景。接着,“野火当门借作灯”一句,巧妙地运用了野外之火作为照明,营造出一种既原始又温馨的氛围。
“汲水卖来樵舍妇,采芝携去竹溪僧”两句,通过描述山中妇女和僧人日常生活的片段,展现了山林生活的质朴与和谐。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人物活动,也暗示了山中生活的自给自足与与世无争的境界。
“风岩暴响闻颠木,月幌微明见断冰”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山中的景象,风声、岩石的回响以及月光下可见的断冰,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这里运用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立体感和画面感。
最后,“谁信此来无路入,败篱折壁两三层”两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山中环境的探索与发现,同时也暗示了山中道路的曲折与隐秘,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以及诗人对这种自然美的深深感悟和喜爱。
父子情深苦亦深,盖天神武一沾襟。
想当拔刃投床际,也忆海池舟里心。
承乾谋父保天年,青雀图兄亦两全。
隐刺诸儿却孥戮,一私知隔几山渊。
更张聊欲亢吾宗,仁孝承家合至公。
天发杀机那可料,正投阿武祸胎中。
一丘乃中虚,洞穴四无碍。
却略岩岫杳,黝纠石床怪。
苍牛饮前池,丘罅灩微濑。
雕锼具百巧,图画窘千态。
哀湍写坏磴,冻雨湿空翠。
疏梅照草棘,瘦竹拔蹊隧。
当时闾阎子,目力在尘外。
孤童藐难料,奇事疑有待。
谁欤千金捐,来换把茅盖。
不仙亦足豪,众垤皆垒块。
我评北山游,胜绝此无对。
玲珑讵可小,孰能为之大?
峡之西,逐之东,更无平地二千里,惟有高山三万重。
不知谁人凿混沌,独此融结何其工我本江吴弄水月,忽来踏偏西南峰。
不知尘界在何许?
但怪星辰浮半空。
直疑飞入蝶梦境,此岂应有人行踪?
今朝平远见城郭,去是东川军府雄。
原田坦若看掌上,沙路净如行镜中。
芋区粟垄润含雨,楮林竹径凉生风。
将士懽呼马蹄快,康庄直与锦里通。
关年崎岖得夷路,一笑未暇怜飘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