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峰头玉女坛,别时明月满长安。
不知秋色今多少,君到仙人掌上看。
太华峰头玉女坛,别时明月满长安。
不知秋色今多少,君到仙人掌上看。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赠梁伯龙(其二)》。诗中描绘了太华峰上玉女坛的景色,以及别离时长安满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太华峰头玉女坛”,以太华山的著名景点玉女坛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太华山,即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以其险峻著称,玉女坛则是华山上的一处胜地。这里用“玉女坛”不仅点出了地点,也暗示了某种神圣或超凡脱俗的意味。
次句“别时明月满长安”,通过描述别离时长安城满月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象征着繁华与文明。满月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圆满与希望,与别离的悲伤形成对比,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后两句“不知秋色今多少,君到仙人掌上看”,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诗人想象友人到达仙人掌时,会看到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这里的“秋色”既指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暗含了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关切和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当前分别的无奈与深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弄色金橙熟,朝元玉轪襄。
宝奁登美实,斋跸驻清光。
高叶参云碧,繁苞压树黄。
鲜明当早旭,采摘有新霜。
原庙已云荐,大家犹未尝。
分颁颜在咫,捧拜手盈香。
凡果深何幸,孤根远见将。
五行含戊己,二水出潇湘。
来植清琳馆,叨升白璧堂。
更依仙掌侧,日夕近芬芳。
三最初承予告恩,一双青翰出都门。
关繻旧弃人多识,桥柱前题墨未昏。
南国归云聊送目,河梁新月暂消魂。
玉山丹府重来日,好拾风谣奏帝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