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石引平流,书斋筑上头。
布茵刚十笏,隐几似三秋。
不约宫商调,堪观起灭沤。
底须谷帘侧,方合著诗留。
叠石引平流,书斋筑上头。
布茵刚十笏,隐几似三秋。
不约宫商调,堪观起灭沤。
底须谷帘侧,方合著诗留。
此诗描绘了一座位于书斋之上的韵泉书屋,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叠石引平流,以自然之石引导水流至书屋,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书斋筑上头,暗示其位置高雅,远离尘嚣。
“布茵刚十笏,隐几似三秋”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书屋内布置的舒适与雅致。布茵,即铺垫的软垫或地毯,象征着读书的舒适与惬意;隐几,指靠在几案上读书,这里用“似三秋”来形容时间的悠长与读书的专注,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读书氛围。
“不约宫商调,堪观起灭沤”则进一步展现了书屋主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感悟。宫商调,古代音乐中的音阶,这里借指音乐或艺术的和谐之美。不约而同地,书屋主人在自然的韵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观照着世间万物的起起伏伏,如同海面上的泡沫,既短暂又美丽。
最后,“底须谷帘侧,方合著诗留”表达了诗人对于书屋所在环境的赞美与留恋。谷帘侧,可能是指山谷旁,这里用以形容书屋所处的幽静之地。诗人认为,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是一首诗,无需刻意去寻找或创造,因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书屋主人对自然、艺术与生活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长风吹山矶,落日下京口。
桓桓魏将军,庙食此邦久。
土马剩仪卫,金书炫庭牖。
忠义夙所钦,再拜酹江酒。
忆当宋社南,君臣窜身走。
将军起田间,意气最雄﨣。
孤城江海上,日日事攻守。
中原天弗畀,竟为敌所有。
前旌晓不扬,雄剑夜空吼。
何人始召乱,志士徒殒首。
当时百战场,荒落见沙柳。
千里几兴废,激烈史官手。
长河发秋水,白日吹凉飔。
冠盖集都门,把酒与客辞。
缅怀紫阳翁,耿耿百代师。
云礽袭簪组,乃在休明时。
夫君抱奇服,承恩固其宜。
考亭渺何许,孤绝天南涯。
乔木上参天,下有先公祠。
君归拜家庆,烨若阶庭芝。
大贤本不死,冥邈谅有知。
翘首北来鸿,车行勿迟迟。
所愿崇正学,慰我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