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里送秋光,不管愁人怕。
偶向梧桐树底行,一叶当头下。
风起小池寒,露湿莲房卸。
引勤当年旧性情,无数悲秋话。
暗里送秋光,不管愁人怕。
偶向梧桐树底行,一叶当头下。
风起小池寒,露湿莲房卸。
引勤当年旧性情,无数悲秋话。
这首《卜算子》由清代诗人陆求可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与情感。
首句“暗里送秋光”,巧妙地将秋日的消逝比作一种无声的传递,仿佛秋天在夜晚悄悄地离去,不留痕迹,却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接下来的“不管愁人怕”,则直接点明了诗人面对秋光消逝时内心的忧愁与恐惧,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实又深刻,让人感同身受。
“偶向梧桐树底行,一叶当头下。”这两句通过一个偶然的行为——在梧桐树下漫步,引出了对一片落叶的观察。落叶从枝头缓缓飘落的情景,不仅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也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这一细节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
“风起小池寒,露湿莲房卸。”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环境,风吹过小池塘,带来了阵阵寒意;露水沾湿了莲蓬,预示着生命的凋零。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
最后,“引勤当年旧性情,无数悲秋话。”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自己,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季节变化引发的无尽哀愁的倾诉。这句话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展现了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卜算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深秋时节特有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与生命深刻的感悟。
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
谁改避贤邮,唱首元微之。
微之谪江陵,憔悴为判司。
路宿商山驿,一夕见嗟咨。
所嗟阳道州,抗直贞元时。
时亦被斥逐,南荒终一麾。
题诗改驿名,格力何高奇。
乐天在翰林,亦和迁客词。
遂使道州名,光与日月驰。
是后数十年,借问经者谁。
留题富水驿,始见杜紫微。
紫微言驿名,不合轻改移。
欲遣朝天者,惕然知在兹。
一以讳事神,名呼不忍为。
一以名警众,名存教可施。
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
迩来又百稔,编集空鳞差。
我迁上雒郡,罪谴身絷维。
旧诗犹可诵,古驿殊无遗。
富水地虽在,阳城名岂知。
空想数君子,贯若珠累累。
三章诗未泯,千古名亦随。
德音苟不嗣,吾道当已而。
前贤尚如此,今我复何悲。
题此商于驿,吟之聊自贻。
《不见阳城驿》【宋·王禹偁】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谁改避贤邮,唱首元微之。微之谪江陵,憔悴为判司。路宿商山驿,一夕见嗟咨。所嗟阳道州,抗直贞元时。时亦被斥逐,南荒终一麾。题诗改驿名,格力何高奇。乐天在翰林,亦和迁客词。遂使道州名,光与日月驰。是后数十年,借问经者谁。留题富水驿,始见杜紫微。紫微言驿名,不合轻改移。欲遣朝天者,惕然知在兹。一以讳事神,名呼不忍为。一以名警众,名存教可施。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迩来又百稔,编集空鳞差。我迁上雒郡,罪谴身絷维。旧诗犹可诵,古驿殊无遗。富水地虽在,阳城名岂知。空想数君子,贯若珠累累。三章诗未泯,千古名亦随。德音苟不嗣,吾道当已而。前贤尚如此,今我复何悲。题此商于驿,吟之聊自贻。
https://shici.929r.com/shici/QsZqU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