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下高树,秋风生细尘。
可怜衰草地,犹是建安人。
白屋更新主,青山结故邻。
童童双桧在,风雨各千春。
斜日下高树,秋风生细尘。
可怜衰草地,犹是建安人。
白屋更新主,青山结故邻。
童童双桧在,风雨各千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沉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的交织,展现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衰败的感慨。
首句“斜日下高树”,以夕阳西下,光线逐渐减弱,投射在高大树木上的光影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秋风生细尘”一句,秋风起,不仅带来了凉意,也吹起了地面的微尘,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万物的变迁。
“可怜衰草地,犹是建安人”两句,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相联系,表达了对过去繁荣景象的怀念以及对当下衰败现实的无奈。这里“建安人”特指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等,他们活跃于建安年间,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和政治功绩。如今,这片曾经承载过他们辉煌记忆的土地,却已满目萧瑟,物是人非。
“白屋更新主,青山结故邻”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白屋换新主,意味着人事更迭,江山易主;青山依旧在,但与之相伴的故友已逝,只剩下山川草木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这两句通过对比新旧主人,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
最后,“童童双桧在,风雨各千春”以两棵古老的桧树为象征,它们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替。桧树的坚韧不拔与岁月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历史长河中不变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永恒与瞬间、繁华与衰败之间复杂情感的细腻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