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里新名侠,门多隐者车。
问人寻宝剑,留客注丹书。
七贵空闻姓,三公欲造庐。
宁甘布衣老,不肯曳长裾。
北里新名侠,门多隐者车。
问人寻宝剑,留客注丹书。
七贵空闻姓,三公欲造庐。
宁甘布衣老,不肯曳长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侠客的形象,展现了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诗中通过“北里新名侠”开篇,点明了侠客的身份与名声,暗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接着,“门多隐者车”一句,以门庭若市的景象,侧面烘托出侠客广受尊敬与追捧的情景。
“问人寻宝剑,留客注丹书”,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侠客的个性与行为。他不仅追求内在的精神修养,如“寻宝剑”象征着对知识、技艺的探索与追求;同时,他也注重与人的交流与分享,通过“注丹书”来传递智慧与经验,体现了侠客乐于助人、传播正义的价值观。
“七贵空闻姓,三公欲造庐”则通过对比权贵与侠客的关系,强调了侠客不受世俗名利所束缚,不为权势所动的独特人格魅力。即使面对显赫的权贵,侠客也保持独立与自由,不愿屈从于外在的约束。
最后,“宁甘布衣老,不肯曳长裾”表达了侠客宁愿过着朴素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放弃内心的自由与尊严。这种选择体现了侠客对个人精神世界的珍视,以及对传统道德与正义的坚守。
整体而言,这首《侠客行》通过生动的描绘与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个既追求内在精神世界,又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侠客形象,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少日肝肠,云梦地、气吞八九。
今老去、才疏计拙,百居人后。
倦处收回行路脚,懒来噤却吟诗口。
算从前、四十九年非,如回首。风与月,须长久。
谁放我,成三友。笑官仓红腐,可堪痴守。
倒凤颠鸾吾已矣,淋漓醉墨蛟虬吼。
尽都门、冠盖拥红尘,青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