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一舣舟,斜阳问古渡。
过雨陌无尘,支筇任散步。
茅屋三两家,乌犍傍农具。
涧水落花浮,吹香不知处。
小立溪桥边,游踪忆前度。
行行近寺门,疏钟出烟树。
春江一舣舟,斜阳问古渡。
过雨陌无尘,支筇任散步。
茅屋三两家,乌犍傍农具。
涧水落花浮,吹香不知处。
小立溪桥边,游踪忆前度。
行行近寺门,疏钟出烟树。
这首清代秦承恩的《泊舟东庄步至摄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质朴的江南水乡画面。首句“春江一舣舟”点明了诗人乘船停靠在春天的江边,透露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接着,“斜阳问古渡”以夕阳映照古老的渡口,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痕迹。
“过雨陌无尘”写的是一场春雨过后,小径上没有了尘埃,显得格外清新,诗人手持竹杖(筇),悠然自得地漫步其中。接下来的两句“茅屋三两家,乌犍傍农具”,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简朴生活,几户茅草屋散落在田间,耕牛安静地守在农具旁,展现出田园牧歌般的景象。
“涧水落花浮,吹香不知处”通过涧水中的落花和飘散的香气,传递出自然的生机与静谧,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诗人站在溪桥边,回忆起过往的足迹,流露出淡淡的怀旧之情。
最后两句“行行近寺门,疏钟出烟树”,诗人走近寺庙,远处传来稀疏的钟声,透过袅袅炊烟,更显禅意与宁静。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春日游历东庄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碧落融融,帖寒玉、倒浸二分月色。
正罢璇阁晚妆,下阶步虚白。
焚真降、下风遥拜,有入骨、相思莫释。
穿榭虫声,依廊花影,愁老蟾魄。
黯然诉、不尽幽情,诉一番、更一番凄绝。
细语自怜自问,问今夕何夕。
冷露湿衣娇欲颤,情烟丝、扶入珠箔。
却把心事重重,吹入横笛。
踏青人懒,恰峭风吹得,困损春魂。
不分明处,犹余一缕芳痕。
尽有浮花浪蕊,是几番、嫁杏拖裙。
浑未觉,东皇有意,潜与移根。
凄清低颦敛靥,似新入平阳,退处长门。
溶溶淡月,能消几度黄昏。
坐对繁英薄媚,只莫忘、流水孤村。
春去也,斜阳一抹断云。
模糊张眼,看江山无主,舆图换稿。
一幅沧桑谁堪画,肠断秣陵秋老。
衰草凄迷,夕阳惨淡,旧泪知多少。
零香残粉,付与声声啼鸟。
最恨烛灺烟消,歌终梦醒,门户空争闹。
国破家亡无所剩,赢得数株红蓼。
孽子孤臣,渔夫樵客,冥冥鸿飞杳。
识时俊杰,出山惟恐不早。
罢了沈香卮酒,有鸟能言,不嫌岑寂。
银河鹊渡,闲把旧辞书壁。
金经愿品,翠华石拟,矫敛珠钩,柔悬玉索。
最是窗前浪舞,槛外驯飞,杯艳无尽春碧。
似对徐黄粉本,素绡彩笔试色。
弄语娇模样,但题门芳伴,唤茶先识。
秋风偏妒,一霎绣帘云隔。
涨海尘昏沈恨处,剩珍珠狼籍。
浣花上苑,铭冢凭倦客。